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企業領袖的動向與成就一直備受關注。近年來,多位CEO憑藉創新思維與卓越領導力,帶領企業在本地及國際市場取得亮眼成績。本文將聚焦於近期媒體討論的香港三位CEO及其影響力,特別以Ken Lui(呂宇健)筆下的觀點為切入點,探討這些領袖如何塑造行業格局、推動商業發展。
—
香港CEO的多重角色與挑戰
在香港這個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CEO不僅是企業戰略的制定者,更是團隊士氣的凝聚者。他們需要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政策調整以及來自內地及全球對手的競爭壓力。例如文中提及的王維基先生——香港科技探索(1137)的CEO兼副主席——今年初榮膺全球最大的商業教育聯盟AACSB 2025年影響力領袖[2]。這一殊榮不僅肯定了他在業界的領導地位,也反映出其對推動本地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貢獻。
王維基帶領公司積極應對京東等內地巨頭南下攻港帶來的挑戰[2]。他善於利用本地資源優勢、靈活調整業務策略並持續創新服務模式。這種主動求變的精神正是當下香港企業家最需要的素質之一。
—
創新驅動與產業升級
除了傳統行業外,科技領域的CEO同樣備受矚目。以余凱為例——地平線機器人創始人兼掌舵人——他不僅入選2025福布斯中國最佳CEO榜單[1][5],更在2024年成功帶領公司於港交所主板上市,成為當年港股規模最大的中國科技企業IPO[5]。這背後離不開余凱對於人工智能技術的前瞻性布局和對資本市場的精準把握。
余凱的成功經驗顯示出:優秀的CEO不僅要有技術背景和商業敏銳度,還需具備強大的執行力和團隊管理能力。他吸引了大眾等知名投資機構及產業資本的支持[5],進一步鞏固了公司在智能駕駛領域的行業地位。
此外,「福布斯中國最佳CEO」榜單中還有其他半導體行業領軍人物入選[1],這說明無論是傳統製造還是新興科技領域,「創新驅動」已成為衡量現代企業家價值的重要標準之一。
—
跨地域合作與國際視野
隨著全球化進程加速推進,「走出去」和「引進來」成為許多香港本土企業家的必修課。黃仁勳作為英偉達(NVIDIA)創辦人兼執行長雖非純粹意義上的「香港本土」代表(因其總部位於美國),但其頻繁訪華並積極參與大陸市場活動的做法值得借鑒[4]。
據報導指出:黃仁勳今年已三次來華參加重要活動如鏈博會等;而庫克、馬斯克等硅谷大佬亦頻繁造訪亞洲地區進行商務交流或產品推廣活動[4]。這種跨地域合作模式有助於促進技術交流、拓展客戶網絡並提升品牌影響力。
對於本港而言,「國際視野」意味著要善用自身區位優勢和政策紅利去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和資金流入;同時也要主動融入大灣區建設乃至整個國家發展大局中去尋找新機遇和新增長點。
—
總結來看:無論是王維基面對外部競爭時展現出來的靈活應變能力;還是余凱通過技術革新實現資本突破;抑或是像黃仁勳那樣積極參與跨國合作項目……這些都體現出當代優秀企管人才所必備的核心素養—即勇於接受挑戰、敢於突破自我邊界並始終保持開放包容心態去迎接未來各種可能性!
展望未來:隨著數字經濟時代全面到來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推進,“融合”、“協同”、“共贏”將成為主流趨勢!我們期待更多具有遠見卓識且富有社會責任感之企管精英湧現出來引領本港乃至整個區域經濟邁向更高層次!
資料來源:
[2] today.line.me
[3] www.thepaper.cn
[4] wallstreetcn.com
[5] t.cj.sina.cn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