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香港鯉魚門地區在颱風「韋帕」來襲前夕,呈現出一片風平浪靜的景象。當地居民和商戶以一種「平常心」面對可能到來的風球影響,既保持日常生活的正常運作,也做好了充分的防災準備。這種態度與行動反映了鯉魚門社區在面對自然災害時的成熟應對策略與堅韌精神。
鯉魚門居民生活如常,但未雨綢繆
走訪鯉魚門,可以看到街道上人流不減,店舖依然營業,生意照舊。居民們並沒有因為颱風警告而恐慌,而是以冷靜理性的態度做好防範措施。例如,一位海鮮檔員工黃先生分享了過去「山竹」颱風帶來嚴重水浸的經驗,他認為此次颱風未趕上漲潮時段,因此整體風險較低。但他也坦言,由於鯉魚門自然環境限制,其防災能力有限,大型颱風吹襲仍難免造成損失[2]。
政府近年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如增建防波堤和排水系統,同時向居民派發沙包,加強社區抗洪能力。此外,每逢颱風前夕,區議員會親自巡視街坊確保大家有足夠準備,提高安全保障水平。黃先生表示,如果八號暴風信號生效,他們將暫停營業,目前已將電器設備及雪櫃抬高,以減少潛在損失[2]。
社區文化與歷史背景中的平安祈願
除了物理上的準備外,香港沿海地區歷史上亦有不少關於祈求平安、避開天災的人文故事。例如越南峴港附近曾因漂來佛像而建立靈應寺,自此該海域少受強烈颱風吹襲,被視為吉祥之地[3]。類似傳說中,人們透過宗教信仰尋求心靈慰藉和平安庇護。在香港本土,也有如金門等地方流傳著利用神像或符咒祈福,使得航行或生活能夠更加順利、避開惡劣天氣[4]。
這些文化元素反映出東亞沿海人民長期以來面對自然力量的不確定性所形成的一種心理調適方式,即使科技進步帶來更完善的預警系統和基礎設施,人們仍然保持著尊重自然、謹慎應對以及內心尋求寧靜和平衡的重要性。
多方協作提升抗災韌性
從政府部門到地方議員,再到普通市民,每個角色都在提升社區抵禦天氣災害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政府持續投資改善排水、防波堤等硬件設施,有效降低洪水及暴雨帶來的破壞;同時通過派發沙包、宣傳防災知識,加強民眾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此外,在危機臨近時刻,各界積極溝通協調,例如議員巡查街坊情況,以及商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營運安排,都展現出高度組織化和合作精神[1][2]。
這種多層次、多角度共同努力,不僅保障了生命財產安全,也促進了社會穩定與凝聚力,使得即使面臨極端天氣威脅,整個社群依然能保持冷靜、有序且有效率地應對挑戰。
總結而言,今年7月19日鯉魚門迎接「韋帕」颱風吹襲前夕展現出的從容態度,是當代城市抗災管理成效與市民心理素質提升的一個縮影。在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的大背景下,此類經驗值得其他沿海城市借鑑。不僅要加強硬體建設,更需培養公眾科學理性的危機意識,以及尊重自然規律的人文關懷,共同構築更具韌性的未來生活環境。
資料來源:
[1] www.tkww.hk
[3] woman.udn.com
[5] dokumen.pub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