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老化社會置業斷層:按保貸款能否接力?」

香港置業斷層:按保能否取代置業資助?

香港正面臨人口老化和樓價高企的雙重挑戰,年輕一代置業難的問題日益嚴峻,甚至出現「反置業」的價值觀。政府希望透過按揭保險計劃(按保)來協助市民置業,但按保真的能取代已終止的置業資助貸款計劃嗎?這種置業斷層又將如何影響香港樓市的長遠發展?

置業資助貸款:昔日的甘霖

置業資助貸款計劃曾是港府協助市民置業的重要政策工具。這項計劃旨在減輕首次置業人士的首期負擔,讓更多人能夠實現置業夢想。然而,該計劃已於2004年終止,留下了不少後遺症。

按揭保險:權宜之計還是長遠方案?

政府終止置業資助貸款計劃後,轉而推行按揭保險計劃,希望藉此減低銀行風險,鼓勵銀行向置業人士提供更高成數的按揭貸款。按保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首期壓力,但它並非置業資助貸款計劃的完美替代品。

按保本質上是一種保險產品,置業人士需要支付額外的保費,增加置業成本。此外,按保的貸款成數和範圍也並非毫無限制,對於樓價較高的物業,按保的幫助可能有限。更重要的是,按保始終要求業主自住,對於有特殊需要人士來說,靈活性不足。

置業斷層:年輕世代的困境

立法會秘書處的研究顯示,35歲以下的年輕世代在整體自置居所的比例偏低。樓價高企、收入增長緩慢、首期難以負擔等因素,都導致年輕人置業困難,房屋階梯出現斷層。這種斷層不僅影響年輕人的生活質素,也可能削弱社會的向上流動性,不利於香港的長遠發展。

議員容海恩指出,現時的資助房屋政策未能充分照顧到夾心階層,年輕人收入追不上樓價,影響社會向上流動。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葉文祺亦表示,現時居屋的按揭擔保期僅30年,部分樓齡高的二手居屋難以申請高成數按揭,導致年輕人因首期不足而卻步。

人口老化與房屋市場的關聯

香港人口老化對房屋市場有著深遠的影響。一方面,隨著人口老化,醫療及福利開支增加,可能對政府財政造成壓力,影響房屋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人口老化可能導致勞動力短缺,影響經濟發展,進而影響樓市的需求。

活化二手居屋市場:延長按揭保證期

政府意識到二手居屋市場的重要性,因此推出延長資助出售單位按揭貸款保證期的措施,由最長的30年延長至50年。這項措施有助於活化二手居屋市場,讓更多老舊屋苑受惠,增加合資格買家的選擇。

如何重組香港的置業階梯?

要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必須重組置業階梯,讓不同收入水平的市民都有機會置業。政府需要從土地供應、房屋政策、金融措施等多方面入手,創造一個更公平、更可持續的房屋市場。

  • 增加土地供應: 增加土地供應是解決房屋問題的根本途徑。政府需要積極開發土地,包括發展棕地、填海等,增加住宅單位的供應。
  • 完善資助房屋政策: 現時的資助房屋政策未能充分照顧到夾心階層的需求。政府可以考慮推出更多針對夾心階層的資助房屋計劃,降低他們的置業門檻。
  • 放寬按揭保險政策: 可以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適度放寬按揭保險的貸款成數和範圍,特別是對於首次置業人士,提供更大的支持。
  • 推動置業教育: 政府應加強置業教育,提高市民的置業知識,幫助他們理性分析自身財務狀況,做出明智的置業決策。
  • 調整置業觀念: 香港市民也需要調整置業觀念,不要過分追求一步到位,可以考慮先購買較小的單位,再逐步改善居住條件。
  • 結論:重建置業希望

    香港的置業斷層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政府、市民、金融機構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解決。單靠按揭保險並不能完全取代置業資助貸款計劃,政府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制定更完善的房屋政策,重建市民的置業希望,才能確保香港的長遠繁榮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