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倡外勞 孫玉菡:本地優先」

輸入外勞爭議:本地工人權益與行業困境的權衡

香港近年面臨各行業人手短缺的問題,輸入外勞成為解決方案之一,但也引發了本地工會及勞工界的強烈反彈。爭議的核心在於如何在引入外勞以紓緩行業困境的同時,保障本地工人的就業權益,避免出現「外勞搶飯碗」的情況。本文將深入分析這場爭議,探討各方觀點,並嘗試尋找平衡點。

本地工人優先:既定機制是否足夠?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多次強調,本地工人優先就業是輸入外勞的前提。按照現行機制,僱主必須先進行本地招聘,只有在本地招聘無法滿足人手需求的情況下,才能申請輸入外勞配額。政府並嚴格把關,確保本地工人優先就業。

然而,工會對此機制的有效性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部分僱主可能並未真誠進行本地招聘,例如故意提高招聘門檻,或在招聘過程中存在不公平待遇,以降低本地工人受聘的機會,為引入外勞鋪路。此外,本地招聘的宣傳渠道也存在局限,勞工處網站並非所有求職者的首選平台,可能導致部分職位未能有效觸及潛在的本地求職者。

「貪平」迷思:外勞成本真的更低?

飲食界立法會議員張宇人指出,外界對飲食業聘請外勞存在「貪平」的誤解。他強調,除了工資中位數的限制外,僱主還需承擔外勞的培訓、住宿、醫療等額外開支,總體成本未必低於聘請本地工人。

然而,工會並不認同這種說法。他們認為,部分僱主可能通過壓低外勞工資、縮減福利待遇等方式,降低外勞的實際用工成本,從而變相剝削外勞權益,也對本地工人的薪資水平造成下行壓力。此外,部分僱主可能存在違規行為,例如非法解僱本地工人,以聘請更廉價的外勞,這也是工會關注的焦點。

食肆倒閉潮:人手短缺是唯一原因?

張宇人認為,及早輸入外勞有助於避免食肆倒閉潮。他指出,飲食業面臨嚴重的人手短缺,若不及時補充勞動力,可能導致更多食肆因經營困難而倒閉。

然而,工會對這種說法提出反駁。他們認為,食肆倒閉潮並非單純由人手短缺引起,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租金高昂、食材價格上漲、消費需求下降等。單純依靠輸入外勞,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食肆面臨的經營困境。此外,工會也質疑,部分僱主將經營不善歸咎於人手短缺,可能只是為了掩蓋自身經營管理不善的問題。

保障本地工人:招聘機制如何完善?

為加強對本地勞工的保障,工會建議當局規定僱主不僅在勞工處網站刊登招聘廣告,還應將招聘信息擴展至更多平台,以提高招聘的覆蓋面和有效性。此外,工會也呼籲當局加強對僱主的監管,嚴厲打擊虛假招聘、非法解僱等違規行為,確保本地工人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

行業困境:外勞政策如何調整?

面對各行業的人手短缺問題,政府推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旨在紓緩勞動力不足的困境。然而,該計劃也引發了外界對輸入勞工是否影響本地人就業的擔憂。為平衡各方利益,政府應在推行外勞政策的同時,兼顧本地工人的就業權益,並加強對外勞的管理和保障,防止出現剝削外勞、損害本地工人利益的情況。

共尋出路:勞資政三方如何合作?

解決輸入外勞爭議,需要勞資政三方共同努力。政府應加強監管,完善招聘機制,保障本地工人權益;僱主應真誠招聘,提供合理的薪資和福利待遇,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工會應積極發聲,監督僱主行為,維護工人權益。只有三方攜手合作,才能找到平衡點,實現共贏局面。

結語:權衡與平衡

輸入外勞是一項複雜的議題,涉及多方利益。在推行外勞政策的同時,必須充分考慮本地工人的就業權益,避免出現「外勞搶飯碗」的情況。政府應加強監管,完善招聘機制,保障本地工人權益;僱主應真誠招聘,提供合理的薪資和福利待遇,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工會應積極發聲,監督僱主行為,維護工人權益。只有在權衡各方利益的基礎上,才能找到平衡點,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