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全球疫情現況、傳播途徑與香港的防控策略
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作為一種蚊媒傳染病,近年來在全球範圍內的流行情況日益受到關注。尤其是在氣候變遷與全球化的影響下,疾病的傳播範圍不斷擴大,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的樞紐城市,面臨著越來越大的防控壓力。本文將深入分析基孔肯雅熱的全球疫情現況、傳播途徑,並探討香港所採取的監察與防控策略,旨在提高公眾的警覺性,共同應對這一潛在的健康威脅。
基孔肯雅熱:認識這個「彎腰駝背」的疾病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這種病毒主要透過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傳播。病名「基孔肯雅」源於非洲斯瓦希里語,意指「彎腰駝背」,這是因為患者通常會出現關節疼痛,導致身體彎曲。主要症狀包括發燒、關節疼痛、頭痛、肌肉疼痛、皮疹等。雖然基孔肯雅熱的死亡率相對較低,但其慢性關節疼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目前,基孔肯雅熱尚無特效藥或疫苗,治療主要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例如止痛藥和休息。
全球疫情:基孔肯雅熱的流行現況
基孔肯雅熱並非罕見疾病,已在全球110多個國家被發現。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2024年全球已錄得超過22萬宗個案,死亡個案有80宗。近年來,基孔肯雅熱在非洲、亞洲、美洲等地均有爆發。特別是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由於氣候適宜蚊子繁殖,疫情更為頻繁。例如,廣東順德今年七月就出現了基孔肯雅熱的爆發情況,截至七月十五日已錄得478宗個案,起因是由外地輸入個案引起。因此,對於經常前往這些地區的旅客來說,了解當地疫情並採取預防措施至關重要。
傳播途徑:蚊子叮咬是主要媒介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透過蚊子叮咬傳播。當蚊子叮咬了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的患者後,病毒會在蚊子體內繁殖,再透過叮咬其他人而傳播病毒。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是主要的傳播媒介,這兩種蚊子在香港十分常見。因此,香港面臨著基孔肯雅熱本地傳播的風險。除了蚊子叮咬外,罕見情況下,基孔肯雅熱也可能透過母嬰垂直傳播。
香港的監察與防控策略:多管齊下
面對基孔肯雅熱的威脅,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採取了多項監察與防控策略,以防止疫情在本地爆發:
- 加強監測: 衛生防護中心加強對基孔肯雅熱的監測,密切關注全球和本地的疫情動態。一旦發現疑似個案,會立即進行檢測和隔離,以防止病毒擴散。
- 滅蚊行動: 衛生防護中心與其他政府部門合作,定期進行滅蚊行動,清理積水,清除蚊子滋生地。同時,呼籲市民積極參與滅蚊行動,共同減少蚊子數量。
- 公眾教育: 衛生防護中心透過各種渠道,例如新聞稿、網站、社交媒體等,向公眾宣傳基孔肯雅熱的預防知識。提醒市民注意防蚊措施,例如穿著長袖衫褲、使用蚊怕水、安裝蚊帳等。
- 醫療準備: 香港的醫療機構已做好應對基孔肯雅熱疫情的準備。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症狀進行診斷和治療,並向衛生防護中心報告確診個案。
- 邊境管制: 加強邊境管制,對來自高風險地區的旅客進行體溫檢測和健康申報,以防止病毒從境外傳入。
個人防護:從自身做起
除了政府的防控措施外,個人防護也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議:
- 避免蚊子叮咬: 在戶外活動時,應穿著長袖衫褲,並使用含有DEET的蚊怕水。
- 清理積水: 定期檢查住所及周圍環境,清理積水,防止蚊子滋生。
- 安裝防蚊設施: 在家中安裝蚊帳或防蚊網,防止蚊子進入室內。
- 注意個人衛生: 保持個人衛生,勤洗手,避免接觸病毒。
- 及時就醫: 如出現發燒、關節疼痛等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醫生旅遊史。
未來挑戰:持續監察與研究
基孔肯雅熱的防控是一項長期的挑戰。隨著氣候變遷和全球化的發展,病毒的傳播範圍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因此,香港需要不斷加強監測和研究,及早發現和應對疫情。同時,加強國際合作,與其他國家分享防控經驗,共同應對基孔肯雅熱的威脅。更重要的是,加速疫苗的研發,為高風險人群提供更有效的保護。
結語:共同守護香港的健康
基孔肯雅熱雖然來勢洶洶,但只要政府、市民和醫療機構共同努力,加強監測、防控和個人防護,就能有效降低疫情在香港爆發的風險。讓我們攜手合作,守護香港的健康,共同應對基孔肯雅熱的挑戰。提高警覺,積極防蚊,共同建立一個更健康、更安全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