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院首季七宗醫療風險事件曝光」

公立醫院醫療風險警示事件頻發:剖析問題根源與改善方向

近年來,香港公立醫院在醫療服務方面備受壓力,醫療風險警示事件屢見不鮮。從手術切錯部位、醫療物料遺留體內,到藥物出錯、病人被錯誤餵食,這些事件不僅對患者造成身心傷害,也嚴重影響公眾對公立醫療系統的信心。本文將深入分析公立醫院醫療風險警示事件的現況、成因,並探討可行的改善措施,以提升醫療安全,保障市民健康。

公立醫院醫療風險警示事件:不容忽視的警訊

根據醫管局發布的《風險通報》季刊,公立醫院不時出現醫療風險警示事件。例如,在2022年第一季,就錄得7宗醫療風險警示事件,其中包括:

  • 手術或介入程序後遺留工具或醫療物料在病人體內: 此類事件發生率較高,在2022年第一季就佔了4宗。
  • 在錯誤部位施行程序: 有病人接受甲狀腺切除手術時,被切錯邊,需要再次手術。
  • 藥物出錯: 可能涉及藥物種類錯誤、劑量錯誤或給藥途徑錯誤等。
  • 病人被錯誤餵食: 有長期病患老翁因被誤餵正常餐而導致窒息。
  • 紀錄錯誤: 醫護人員填寫紀錄時,調亂病人的左右肺。

這些事件反映了公立醫院在醫療流程、人員培訓和風險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醫療風險警示事件的成因分析

公立醫院醫療風險警示事件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系統性的問題,也有人為因素的影響。

  • 人手不足與工作壓力: 公立醫院長期面臨人手短缺的問題,醫護人員工作量大、壓力高,容易疲勞和疏忽,增加出錯的風險。
  • 溝通不足: 醫護團隊之間的溝通不暢、資訊傳遞延誤,可能導致誤解和錯誤。
  • 流程疏漏: 醫療流程不夠嚴謹、缺乏標準化,容易出現漏洞,讓錯誤有機可乘。
  • 培訓不足: 醫護人員的培訓不夠完善,對風險意識不足、應對能力有限,難以有效預防和處理突發狀況。
  • 設備不足或故障: 醫療設備不足或出現故障,可能影響診斷和治療的準確性,增加醫療風險。
  • 此外,病人自身狀況、病情複雜程度、突發事件等因素,也可能增加醫療風險警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改善公立醫院醫療安全的對策

    要有效減少公立醫院醫療風險警示事件的發生,需要從多個層面入手,採取綜合性的改善措施。

  • 增加人手,減輕工作壓力: 政府應加大對公立醫院的投入,增加醫護人員的編制,減輕他們的工作壓力,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和精力關注病人安全。
  • 加強溝通,確保資訊暢通: 建立完善的溝通機制,鼓勵醫護人員之間積極交流、及時反饋,確保資訊傳遞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 優化流程,強化風險管理: 檢討現有醫療流程,查找漏洞,制定標準化的操作規範,並加強風險評估和管理,及早發現和排除潛在的風險。
  • 加強培訓,提升專業水平: 提供持續的專業培訓,提升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加強他們對風險的認識和應對能力。
  • 改善設備,提升診斷和治療水平: 更新和完善醫療設備,確保設備的正常運作,提升診斷和治療的準確性。
  • 建立開放透明的報告機制: 鼓勵醫護人員主動報告醫療風險警示事件,建立開放透明的報告機制,以便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教訓,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 加強病人參與,提升安全意識: 鼓勵病人主動參與醫療決策,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療方案,提出疑問和意見,共同維護醫療安全。
  • 引入科技,提升效率和準確性: 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手段,輔助診斷和治療,提升醫療效率和準確性,減少人為錯誤。
  • 結語:守護市民健康,共建安全醫療環境

    公立醫院醫療風險警示事件的發生,不僅是對患者的傷害,也是對公立醫療系統的警鐘。只有正視問題,深入分析成因,採取有效的改善措施,才能真正提升醫療安全,守護市民健康。政府、醫管局、醫護人員和市民應共同努力,建立一個安全、可靠、值得信賴的醫療環境,讓市民能夠安心就醫,享受高品質的醫療服務。這不僅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對社會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