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醫療風險警示事件頻發:剖析問題根源與改善方向
近年來,香港公立醫院在醫療服務方面備受壓力,醫療風險警示事件屢見不鮮。從手術切錯部位、醫療物料遺留體內,到藥物出錯、病人被錯誤餵食,這些事件不僅對患者造成身心傷害,也嚴重影響公眾對公立醫療系統的信心。本文將深入分析公立醫院醫療風險警示事件的現況、成因,並探討可行的改善措施,以提升醫療安全,保障市民健康。
公立醫院醫療風險警示事件:不容忽視的警訊
根據醫管局發布的《風險通報》季刊,公立醫院不時出現醫療風險警示事件。例如,在2022年第一季,就錄得7宗醫療風險警示事件,其中包括:
- 手術或介入程序後遺留工具或醫療物料在病人體內: 此類事件發生率較高,在2022年第一季就佔了4宗。
- 在錯誤部位施行程序: 有病人接受甲狀腺切除手術時,被切錯邊,需要再次手術。
- 藥物出錯: 可能涉及藥物種類錯誤、劑量錯誤或給藥途徑錯誤等。
- 病人被錯誤餵食: 有長期病患老翁因被誤餵正常餐而導致窒息。
- 紀錄錯誤: 醫護人員填寫紀錄時,調亂病人的左右肺。
這些事件反映了公立醫院在醫療流程、人員培訓和風險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醫療風險警示事件的成因分析
公立醫院醫療風險警示事件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系統性的問題,也有人為因素的影響。
此外,病人自身狀況、病情複雜程度、突發事件等因素,也可能增加醫療風險警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改善公立醫院醫療安全的對策
要有效減少公立醫院醫療風險警示事件的發生,需要從多個層面入手,採取綜合性的改善措施。
結語:守護市民健康,共建安全醫療環境
公立醫院醫療風險警示事件的發生,不僅是對患者的傷害,也是對公立醫療系統的警鐘。只有正視問題,深入分析成因,採取有效的改善措施,才能真正提升醫療安全,守護市民健康。政府、醫管局、醫護人員和市民應共同努力,建立一個安全、可靠、值得信賴的醫療環境,讓市民能夠安心就醫,享受高品質的醫療服務。這不僅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對社會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