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市企穩 成交旺 追落後」

香港樓市「負溢價」收窄:樓價企穩訊號?

香港樓市近年受到多重因素影響,經歷了一段調整期。其中,新盤以低於同區二手樓價出售的「負溢價」現象,更成為市場關注焦點。本文將深入分析新盤「負溢價」的成因、現況及未來趨勢,並探討其對整體樓市的影響。

「負溢價」常態化:發展商的銷售策略

所謂「負溢價」,指的是新盤的開價低於同區二手物業的價格。這種現象並非偶然,而是發展商在特定市場環境下採取的一種銷售策略。過去十數年間,新盤通常以高於二手價的溢價出售,但在近幾年,尤其是在利率上升、經濟不明朗的背景下,「負溢價」逐漸成為常態。

發展商之所以願意「以價換量」,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 庫存壓力: 香港的房屋庫存量偏高,發展商面臨去貨壓力。為了加速銷售,套現資金,降低財務風險,他們傾向於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價格。
  • 市場競爭: 隨著新供應不斷湧現,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發展商需要通過價格優勢,吸引買家,才能在眾多新盤中脫穎而出。
  • 利率上升: 利率上升增加了買家的供樓成本,降低了他們的購買意願。為了刺激需求,發展商不得不下調價格。
  • 對後市的謹慎態度: 發展商可能對未來樓市走勢持謹慎態度,認為及早套現,鎖定利潤,比等待未來更好的價格更為穩妥。

「負溢價」收窄:樓市回暖的跡象?

儘管「負溢價」現象仍然存在,但最近的數據顯示,新盤與二手樓價的差距正在縮窄。根據美聯物業研究中心資料,今年第二季度新盤溢價錄得-8.3%,雖然仍處於「負溢價」狀態,但已較之前有所收窄。這是否意味著樓市正在回暖?

多項因素支持了樓市回暖的觀點:

  • 拆息下跌: 拆息下跌降低了買家的供樓成本,刺激了入市意慾。
  • 利好政策: 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利好樓市的政策,例如調低細價物業印花稅、放寬按揭成數、容許投資移民購買豪宅等,提振了市場信心。
  • 經濟改善: 內地推出「組合拳」提振經濟,香港經濟也呈現復甦跡象,增加了買家的購買力。
  • 租金上漲: 私人住宅平均呎租連升5個月,升幅為5個月最大,反映租賃市場需求強勁,也對樓價形成支撐。

「負溢價」的未來:持續存在但差距縮小

儘管樓市出現回暖跡象,「負溢價」現象預計在短期內仍將持續存在。主要原因包括:

  • 新供應充裕: 香港未來幾年將有大量新房屋供應,發展商仍面臨去貨壓力。
  • 發展商利潤壓力: 標普預計,發展商的利潤率將面臨進一步壓力,他們可能會願意犧牲更多利潤,以加快去庫存。

然而,隨著市場氣氛改善,經濟持續復甦,「負溢價」的差距預計將會進一步縮窄。發展商可能會逐步調整定價策略,減少折讓幅度,甚至在部分熱門地段的新盤中,重新出現溢價現象。

對整體樓市的影響

新盤「負溢價」對整體樓市產生了複雜的影響:

  • 加劇樓價下跌壓力: 新盤低價出售,直接拉低了整體樓價水平,對二手樓價形成壓力。
  • 影響業主信心: 新盤不斷降價,讓已購房的業主感到擔憂,擔心資產貶值。
  • 刺激成交量: 低價策略吸引了更多買家入市,刺激了成交量,有助於消化市場庫存。
  • 改變市場格局: 「負溢價」現象改變了市場格局,一手市場佔據了更大的份額,二手市場的競爭力受到削弱。

樓價趨穩:長遠發展的基石

總體而言,新盤「負溢價」是特定市場環境下的產物,反映了發展商的銷售策略和市場供需關係。雖然「負溢價」對樓價構成一定壓力,但隨著市場回暖,差距正在縮窄。預計未來「負溢價」現象將持續存在,但幅度將會收斂。

更重要的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香港樓市正在逐漸趨於穩定。這對於長遠發展來說,無疑是一個積極的訊號。一個健康的樓市,不僅需要合理的價格水平,更需要穩定的市場預期。只有在穩定的基礎上,香港樓市才能更好地服務於市民的居住需求,支持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