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現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 環境局加強滅蚊」

基孔肯雅熱來襲:香港面臨的挑戰與應對

近期,基孔肯雅熱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肆虐,香港也出現了今年的首宗輸入個案,這無疑敲響了警鐘。面對這種蚊媒傳播疾病,香港正面臨著怎樣的挑戰?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基孔肯雅熱:認識這個「彎腰之痛」

基孔肯雅熱,又稱屈公病,是由基孔肯雅熱病毒引起,透過蚊子傳播的傳染病。這個名稱源於非洲土語,意思是「變得扭曲」,形容患者因關節劇痛而彎腰蜷縮的姿態。主要的傳播媒介是伊蚊,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這兩種蚊子在香港也十分常見。

感染基孔肯雅熱後,患者通常會出現發燒、關節劇痛和皮疹等症狀。雖然目前沒有特效藥醫治,但治療方法主要是紓緩症狀,例如止痛退燒、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治療關節痛。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在康復後可能出現類似慢性關節炎的後遺症,需要進一步治療。

香港的風險:為何需要高度警惕?

雖然香港自2020年以來沒有錄得本地確診個案,但輸入個案的風險一直存在。幾個因素使得香港面臨較高的風險:

  • 地理位置和氣候: 香港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潮濕,非常適合蚊子滋生。
  • 人口流動: 香港作為國際都會,人口流動頻繁,容易從疫區傳入病例。近期廣東佛山爆發疫情,而香港與內地往來密切,更增加了傳入風險。
  • 蚊媒控制的挑戰: 儘管香港一直致力於控制蚊患,但市區環境複雜,積水難以清除,加上市民防蚊意識不足,都增加了蚊媒控制的難度。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指出,基孔肯雅熱潛伏期短,傳播能力較登革熱強,加上港人熱衷旅遊,因此香港出現輸入個案的風險高。雖然他認為變成風土病的機率極低,但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

香港的應對:多管齊下,嚴陣以待

面對基孔肯雅熱的威脅,香港政府和衛生部門已採取一系列措施,力求將風險降到最低:

  • 加強口岸防控: 衛生署加強了口岸的健康監測和宣傳教育,提醒旅客注意防蚊措施。
  • 提升檢測能力: 衛生防護中心已提升本地檢測能力,確保一旦出現爆發,懷疑個案可盡快進行化驗,並為公立及私家醫院的懷疑病例進行檢測。
  • 精准滅蚊: 如有人確診,政府會在患者住所及工作地點附近一帶精准滅蚊,防止病毒擴散。
  • 公眾教育: 衛生防護中心透過各種渠道,包括專題網頁、社交媒體和網上講座,加強公眾對基孔肯雅熱的認識,提高市民的防蚊意識。
  • 粵港澳聯防聯控: 粵港澳三地加強合作,共同防控蚊傳疾病,分享疫情信息和防控經驗。

這些措施的目標是及早發現、及時控制,防止基孔肯雅熱在香港蔓延。

市民的責任:從自身做起,共同防蚊

除了政府的努力,市民的積極參與也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簡單有效的防蚊措施,值得我們每個人身體力行:

  • 清除積水: 定期檢查住所及周圍環境,清除花盆底盤、空罐、水桶等積水,防止蚊子滋生。
  • 使用蚊香或蚊帳: 在睡覺時使用蚊香或蚊帳,減少被蚊叮咬的機會。
  • 穿著淺色長袖衫褲: 外出時穿著淺色長袖衫褲,減少皮膚暴露,降低被蚊叮咬的風險。
  • 使用昆蟲驅避劑: 在暴露的皮膚上塗抹含有DEET的昆蟲驅避劑,有效驅趕蚊子。
  • 注意個人衛生: 保持住所清潔乾爽,減少蚊子滋生的環境。

透過這些簡單的措施,我們可以有效降低被蚊叮咬的風險,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防患於未然:長遠的挑戰與機遇

基孔肯雅熱的威脅提醒我們,蚊媒傳播疾病是一個持續存在的挑戰。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人口流動日益頻繁的背景下,我們需要建立更完善的防控體系,才能有效應對未來的挑戰。

這不僅需要政府和衛生部門的持續投入,更需要科研機構、醫療機構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透過加強科研合作,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基孔肯雅熱的傳播機制和防治方法。透過加強醫療合作,我們可以提高診斷和治療水平,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透過加強社會合作,我們可以提高公眾的防蚊意識,營造全民參與的防控氛圍。

攜手合作,守護香港

面對基孔肯雅熱的挑戰,我們需要保持警惕,共同努力。透過政府的有效防控、市民的積極參與和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一定能夠戰勝疫情,守護香港的健康和安全。讓我們攜手合作,共同打造一個更健康、更宜居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