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於2025年8月1日正式實施《穩定幣條例》,成為全球首個針對法定貨幣參考穩定幣(FRS)設立結構化監管框架的地區。與此同時,美國在數字資產監管方面則採取較為全面且積極擁抱的態度,兩者形成了鮮明對比。本文將從香港漸進式開放的監管策略、美國全面擁抱數字資產的政策特點,以及兩者在市場影響和風險管理上的差異,深入探討亞太區塊鏈政策環境下穩定幣法案的發展趨勢。
首先,香港《穩定幣條例》秉持「同活動、同風險、同監管」原則,要求所有發行或宣傳法定貨幣參考穩定幣的實體必須取得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牌照[1][2]。該條例規範涵蓋所有掛鉤港元等法定貨幣的穩定幣,不論其發行地點,同時設定了嚴格的財務及運營標準,包括最低2500萬港元已繳股本要求、儲備資產必須高質量且流動性強,以及確保持有人可按面值無不當條件贖回[1][3]。此外,《條例》強調消費者保護,在發行者破產時保障持有人直接取得儲備資產權利,並限制未持牌機構向零售投資者提供服務,以防範詐騙風險[1][5]。
這種嚴謹而漸進式開放態度反映出香港金融監管一貫審慎平衡創新與風險控制之策略。雖然部分加密業界人士認為門檻過高,使中小企業難以獲得牌照,但此舉有助於避免市場過熱和潛在系統性風險[3]。HKMA亦明確表示2025年內不會核發任何新牌照,目前申請者處於觀察期,而已有原有業務運作之機構則享有至2026年2月1日過渡期,但需盡快遞交申請以免被迫結業[2]。
相較而言,美國對數字資產尤其是穩定幣採取更為全面且積極擁抱態度。例如美國近期推動多項立法如GENIUS Act等,旨在建立全方位覆蓋虛擬貨币及相關金融產品的新型監管框架,其目標是促使美國成為全球數字金融創新的領先中心。在美國,多數政策傾向快速整合並支持包括DeFi(去中心化金融)等新興應用,而非像香港般排除DeFi或限制零售使用權限[5]。這種「一步到位」模式雖然可能帶來更大創新空間,但也伴隨著更高的不確定性和潛在市場波動。
從應用層面看,香港《穩定幣條例》的出台,有助於推動跨境支付效率提升及匯款成本降低,使交易速度快且價格相對穩健,是連接傳統金融與數字經濟的重要橋樑[1]。透過嚴格規範儲備金管理和信息披露,也增強了投資人信心,有利於吸引更多機構參與合法合規經營。然而,由於門檻較高,中小型企業短期內可能難以切入市場,加上暫緩核發牌照期間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使得整體生態系統仍處於培育階段。
總體而言,香港選擇了一條「穩步漸進式開放」路線,以高度審慎姿態逐步引導市場成熟;而美國則走向「全面擁抱」策略,希望通過快速立法完善制度來搶占技術前沿優勢。在全球區塊鏈技術迅速演變的大背景下,此二種不同模式各有優劣:前者注重防控系統性風險與消費者保障;後者追求創新速度與競爭力提升。
未來展望中,可以預見的是亞洲其他主要經濟體將密切關注並借鑒香港模式,在保持安全底線基礎上探索適合自身特色的數字資產監管方案。同時,美國模式若能有效配套完善法律細節,也將激勵更多跨界融合創新落地,共同推動全球區塊鏈生態健康可持續發展。在這場由政策驅動的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平衡創新與安全」、「兼顧效率與透明」,依然是各方不可迴避的重要課題,也是亞太區塊鏈政策研究院及相關專家學者亟待深耕探討之方向。
資料來源:
[1] www.osl.com
[3] bau.com.hk
[4] vocus.cc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