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年面臨嚴峻的氣候變遷挑戰,2024年年均氣溫達到24.8℃,創下歷史新高,這種異常高溫加劇了城市的熱島效應,對居住環境造成巨大壓力。尤其是約有20萬名「蝸居族」生活在狹小且通風不良的空間中,缺乏冷氣設備,面對酷熱天氣,生活品質和身心健康均受到嚴重威脅。本文將從氣候變遷背景、蝸居族的生活困境及政府應對措施三方面,深入探討香港「熾熱危機」的現況與未來展望。
香港的氣候特徵受季風影響明顯,冬季較冷且多雨,夏季則炎熱潮濕。隨著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增加,香港的氣溫逐年攀升,熱島效應尤為明顯。市區高樓林立,人口密集,導致熱量難以散去,形成悶熱的城市環境。2024年年均溫24.8℃的紀錄,反映出氣候變遷對香港的直接影響,夏季高溫頻率和強度均有明顯增加,天文台多次發出酷熱天氣警告,最高氣溫屢創新高,甚至達到35℃以上[1][2][3]。這種氣候變化不僅影響市民的日常生活,也加重了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衛生的負擔。
在這樣的氣候背景下,香港約有20萬名「蝸居族」的生活狀況尤為令人擔憂。蝸居族指的是居住在極其狹小、環境惡劣的空間,如籠屋、棺材房等,這些空間通風差,缺乏冷氣設備,夏季酷熱難耐。由於香港房屋供應緊張及租金高昂,許多低收入人士只能選擇這種「蝸居」生活方式。2025年夏季的高溫使得這些居住條件本已艱苦的居民面臨更大生理和心理壓力,甚至有居民擔心無法繼續承受,生活瀕臨崩潰[3]。此外,熱島效應加劇了室內外溫差,令蝸居族的健康風險升高,尤其是老年人和兒童更易受熱相關疾病影響。
面對這一嚴峻問題,香港政府已承諾於2026年立法規定最低居住標準,並計劃推出更多公營住宅以改善居住環境,打擊違法租屋行為[3]。然而,天價租金和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短期內難以根本解決,導致部分蝸居族擔心被迫遷出而無家可歸。專家和社會人士呼籲政府加快推動房屋政策改革,提升基層住屋質素,並加強社會支援系統,幫助弱勢群體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此外,城市規劃應注重綠化和通風設計,減緩熱島效應,提升整體生活環境舒適度[1][3]。
綜合來看,香港「熾熱危機」不僅是氣候變遷的直接反映,更暴露出城市住房結構和社會保障的深層問題。年均氣溫創新高加劇了蝸居族的生活困境,呼籲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推動可持續的城市發展和住房政策改革。未來,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香港必須加強氣候適應能力,改善居住環境,保障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權利,才能真正緩解這場熾熱危機帶來的多重挑戰。
資料來源:
[1] zh.wikipedia.org
[2] news.mingpao.com
[3] news.tvbs.com.tw
[4] today.line.me
[5] today.line.me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