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通緝律師任建峰遭除牌:因促美制裁香港法官風波

香港律師任建峰因於2023年5月11日以香港律師身份,透過視像連線向美國國會的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提供口頭及書面證詞,呼籲美國政府對曾參與香港國家安全及政治相關案件的法官及檢控官實施制裁,結果被香港律師紀律審裁組裁定其行為嚴重不當,損害律師誠信及行業聲譽,於2025年7月22日被正式從律師登記冊除名,並由高等法院司法常務官鄺卓宏於8月15日宣布該裁決。此案不僅在香港引起關注,亦被視為普通法地區首宗因境外政治言論而被正式除名的罕見案例[1][2][3][5]。

任建峰案的重要性在於它涉及律師職業操守與政治言論自由的界限,反映香港法律界在國安法實施後的嚴格監管態勢,以及港府對涉及國家安全議題的法律從業者的態度。本文將從三個層面探討此事件:任建峰的具體行為及其法律後果、律師職業操守與政治言論的界限、以及此案對香港法律界及國際社會的影響。

任建峰的行為與法律後果

根據律師紀律審裁組的裁決,任建峰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以香港律師身份出席,並公開請求美國政府對香港法官及檢控官實施制裁,這種行為被認定為與律師身份不符,違反普通法規定,損害了其個人誠信及整個律師行業的聲譽。律師紀律審裁組認為其行為屬重大和嚴重不當,故作出除名處分。高等法院司法常務官鄺卓宏隨後正式宣布該裁決,並刊登於憲報,確保法律程序的公開透明與合法合規[1][2][3]。

此案的法律意義在於,律師作為法律專業人士,必須維持職業操守,避免以律師身份從事可能損害法律公信力的政治活動。任建峰在境外公開呼籲制裁本地司法人員,觸及了律師職業的倫理底線,尤其在國家安全法背景下,這種行為被視為嚴重違規。

律師職業操守與政治言論的界限

律師的職業操守要求其在執業過程中保持誠信、公正及尊重司法制度。任建峰案凸顯了律師在政治敏感議題上的言論自由與職業責任之間的矛盾。雖然個人有言論自由,但以律師身份公開呼籲外國政府制裁本地司法官員,可能被視為破壞司法獨立及損害法律體系的信任。

香港律師紀律審裁組的裁決強調,律師不得利用其專業身份從事損害行業聲譽的行為,尤其是在涉及國家安全及政治案件時更需謹慎。此案成為香港首宗因境外政治言論而被正式除名的案例,標誌著香港法律界對律師政治言論的嚴格規範,也反映出國安法實施後,律師界在政治敏感議題上的自律與監管趨嚴[5]。

對香港法律界及國際社會的影響

任建峰被除名的事件在香港法律界引起廣泛關注,部分人士認為此舉是維護法律專業的嚴肅性和司法公信力,防止律師利用職業身份從事政治活動,損害法律體系的穩定。律師紀律審裁組及高等法院的裁決被視為依法依規,嚴格執行職業操守標準的典範[2]。

然而,該事件亦引發國際社會對香港司法獨立及言論自由的關注。任建峰案被認為是普通法地區罕見的因境外政治言論而被除名案例,凸顯香港法律環境在國安法框架下的變化。部分國際人權組織及法律界人士擔憂此類案件可能限制律師的言論自由,影響法律專業的獨立性與多元性[5]。

總體而言,任建峰被除名事件反映了香港法律界在國家安全與言論自由之間的複雜平衡。此案不僅是對律師職業操守的嚴格執行,也提醒法律從業者在政治敏感環境下需謹慎行事。未來,香港法律界如何在維護司法獨立與遵守國家安全法規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點,將是持續關注的焦點。

資料來源:

[1] www.wenweipo.com

[2] www.dotdotnews.com

[3] www.rfi.fr

[4] www.rfi.fr

[5] www.instagram.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