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正宇局長近日針對政府採購樽裝飲用水事件,明確指出內地與香港品牌的樽裝水在微生物及金屬含量方面均符合標準,品質並無差異。他強調應以事實和數據為依據,避免無謂揣測和非理性偏見。此番言論不僅回應了社會對於內地品牌水質安全的疑慮,也反映出政府在保障公共衛生及採購透明度上的努力。
隨著市民對飲用水安全愈加關注,尤其是在政府大規模採購中涉及不同來源產品時,如何確保產品質素成為焦點。許正宇局長表示,有關部門已經進行了全面檢測,包括微生物指標和重金屬含量等重要安全參數。結果顯示,不論是來自內地還是香港的品牌,其樽裝水均達到相關法定標準[1][2][4]。這一點有助於打破部分公眾基於產地而產生的誤解或偏見。
此外,他也提到行政長官李家超就此事件提出三項重點:首先,要從制度和程序上找出不足之處;其次,要提升物流署人員在洞察力及執行能力方面的水平;第三,在專責小組三個月後提交初步報告前,中期將推出具體改進措施,包括培訓計劃等[5]。這些舉措旨在完善政府採購機制,提高透明度與效率,同時保障公眾利益。
從技術角度看,微生物檢測主要針對細菌總數、大腸桿菌等指標,以確保飲用水不會引發健康風險。而金屬含量則包括鉛、砷、汞等有害元素,其濃度必須嚴格控制在國際及本地法規允許範圍內[4]。根據目前公開資料顯示,不同來源品牌均未超出限值範圍,可視為安全可靠。此外,多個獨立第三方機構如審計署亦參與調查,以保持客觀公正[4]。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也引發社會對本港企業支持與市場公平性的討論。有聲音呼籲優先選擇本土產品,但許正宇局長強調「價格並非唯一考慮因素」,更重要的是技術要求和質量保障。他認為,只要以科學數據作判斷,就能避免因情緒化或政治因素影響決策[2][5]。
綜合而言,此次由財經事務及庫務局主導的多部門聯合檢測,以及專責小組後續跟進工作,都展現了香港特區政府面對公共疑慮時積極回應、依法監管以及持續改善制度流程的態度。同時,也提醒消費者理性看待食品安全問題,不宜盲目相信未經證實的信息,而應信賴權威機構發布的科學報告。
未來,在全球供應鏈日益複雜的大環境下,加強跨境食品飲品監管合作、提升監控科技水平,以及推動資訊公開透明,是維護市民健康權益的重要方向。而此次事件所帶出的教訓,也促使相關部門更加注重人才培養與制度完善,有助於建立更健全且具備韌性的公共服務體系。透過「用事實和數據說話」的方法,不僅能有效化解爭議,更可增強社會整體信心,共同推動香港邁向高品質生活環境的新階段。
資料來源:
[1] m.dotdotnews.com
[2] www.threads.com
[4] www.aastocks.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