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德Podcast:香港經濟空轉?中國內捲風暴將至!

香港經濟正面臨一種被稱為「無就業式經濟復甦」的現象,這種復甦模式主要依賴金融市場的活躍,而非實體經濟的增長。資深銀行家吳明德在其Podcast中指出,香港的經濟復甦表面上看似強勁,實際上卻是「無煙工業」的復甦,即金融業的回暖,尤其是大量中概股回流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市場,吸引了大量北水資金流入股市,但本地實體經濟並未同步受惠,基層市民難以分享到經濟成果[1]。

香港政府統計處最新數據顯示,失業率升至3.7%,失業人口達14.5萬人,為2022年10月以來新高,建造業及飲食業成為重災區,失業率分別高達7.2%及6.4%。這反映出儘管GDP有所增長,但就業市場依然疲弱,私人消費及就業人數均呈下跌趨勢,形成經濟復甦與就業市場脫節的矛盾[1]。

香港「無就業式經濟復甦」的本質與影響

吳明德指出,香港的經濟復甦主要依靠金融市場的繁榮,尤其是中概股回流帶來的資金流入,這種「無煙工業」的復甦並未帶動實體經濟的發展。金融業的繁榮固然提升了資本市場的活力,但對於基層勞動者和傳統行業的幫助有限,造成經濟成果分配不均,社會貧富差距可能進一步擴大[1]。

此外,香港的建造業和飲食業等傳統行業仍面臨嚴重困境,失業率高企,反映出經濟結構轉型的挑戰。這種情況下,香港的經濟復甦缺乏廣泛的就業支持,難以形成可持續的內需動力,長遠來看可能削弱經濟的韌性和包容性。

大陸內捲浪潮對香港實體經濟的衝擊

吳明德進一步指出,隨著中國大陸內部競爭(即「內捲」)加劇,大型中資企業逐步進入香港市場,佔據各行各業的主導地位,這將對本地實體經濟構成更大壓力。內捲現象指的是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企業和個體為了爭奪有限利益而進行過度競爭,導致效率下降和創新受阻[1]。

這種趨勢意味著香港本地中小企業和傳統行業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生存空間被壓縮,進一步削弱本地就業市場的活力。中資企業的擴張雖然可能帶來資金和資源,但同時也可能加劇經濟結構的單一化,降低多元化發展的可能性,對香港經濟長遠健康發展構成挑戰。

香港經濟結構的挑戰與未來展望

香港經濟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突破「無就業式經濟復甦」的困境,實現經濟增長與就業市場的同步改善。吳明德的分析提醒我們,金融市場的繁榮不能替代實體經濟的發展,政策制定者需要關注基層勞動者的就業問題,推動產業多元化和創新,提升本地經濟的競爭力和包容性[1]。

同時,面對大陸內捲浪潮的衝擊,香港應該積極尋求自身優勢,強化創新科技、文化創意及高端服務業等領域,避免過度依賴金融市場和中資企業,保持經濟的多元化和自主性。這不僅有助於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也能為本地居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穩定。

總結來說,香港目前的經濟復甦雖然在數據上顯示增長,但其背後隱藏著就業市場的疲弱和結構性問題。吳明德的觀點提醒我們,真正的經濟復甦應該是包容且能帶動廣泛就業的,而非僅靠金融市場的繁榮。未來香港需要在政策和產業結構上做出調整,才能應對大陸內捲浪潮帶來的挑戰,實現可持續且公平的經濟發展[1]。

資料來源:

[1] thechasernews.co.uk

[2] www.youtube.com

[3] www.youtube.com

[4] www.youtube.com

[5] www.youtube.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