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廣創新稱霸全球!添馬台紫荊號揭秘灣區引擎

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於2025年首次榮登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布的《全球創新指數》百強創新集群榜首,成為全球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這一成就不僅彰顯了大灣區在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上的卓越表現,也標誌著該區域在國際創新生態系統中的領先地位。本文將從創新集群的評價標準、區域優勢及未來展望三方面,深入探討「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的成功因素及其全球影響力。

創新集群評價標準與指標體系

《全球創新指數》百強創新集群的排名基於三大核心指標:國際專利申請量、科學論文發表量,以及2025年新增的風險資本交易量。專利申請量反映了區域內技術創新的活躍度,科學論文發表量則代表學術研究的深度與廣度,而風險資本交易量則衡量創新成果轉化為市場價值的能力。據統計,「深圳—香港—廣州」集群在過去五年中,每百萬人口的專利申請密度達2,292件,科學論文發表密度為3,775篇,風險資本交易密度則為135宗,這些數據均居全球領先水平[1][3]。

值得一提的是,風險資本交易量的納入,突顯了資金對創新生態系統的重要推動作用。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與內地深圳、廣州的創新實體形成互補,促進了資金與技術的高效對接,推動創新意念快速落地並產生經濟效益[1][2]。

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優勢與協同效應

「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的成功,離不開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區位優勢與政策支持。深圳作為中國的科技創新高地,擁有大量高新技術企業和研發機構,廣州則在產業基礎和市場規模上具備強大優勢,而香港則憑藉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完善的法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為創新活動提供資金和制度保障。

這三地在產業鏈、資本鏈和人才鏈上的緊密合作,形成了強大的創新生態系統。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創新鏈條被有效打通,從創造、運用、保護到服務形成全方位支持,促進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與產業化[4]。此外,粵港澳大灣區政府間的協調機制和政策聯動,為創新集群的持續發展提供了穩定的制度環境。

全球影響力與未來發展展望

此次「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超越日本「東京—橫濱」及美國「聖荷西—舊金山」等傳統創新強區,首次登頂全球創新集群榜首,彰顯了中國在全球科技創新版圖中的崛起[3][4]。全球十大創新集群貢獻了全球40%的專利申請量和35%的風險資本交易量,而大灣區作為其中的核心區域,正逐步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未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持續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該創新集群有望進一步擴大其國際影響力。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前沿領域,集群內的協同創新將催生更多突破性成果。此外,隨著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完善和創新資本市場的活躍,創新成果的商業化和全球化步伐將更加迅速。

總體而言,「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的全球第一名次,不僅是對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實力的高度肯定,也為全球創新生態系統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範本。未來,該區域將繼續發揮其獨特優勢,推動中國乃至全球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邁向新高度。

資料來源:

[1] bau.com.hk

[2] www.cna.com.tw

[3] news.rthk.hk

[4] www.stdaily.com

[5] www.info.gov.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