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碼化浪潮席捲教育界,學校面臨的網絡安全威脅日益嚴峻。為協助本地中小學及大專院校加強防護,香港互聯網註冊管理有限公司(HKIRC)聯同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AiTLE)首度推出《香港學校網絡安全指南》,旨在建立一套系統化且實用的網絡安全框架,保障學生與教職員的個人資料安全,同時維持教學運作穩定。本文將深入探討該指南的核心內容、實際應用及其對教育界的重要意義。
《香港學校網絡安全指南》整合了本地外部合作夥伴如警務處網絡罪案調查科、羅兵咸永道香港DarkLab等專業力量,並參考國際權威標準,包括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的「網路安全框架」,以及本港教育局和數字政策辦公室相關指引[1][4]。這份指南涵蓋四大主要範疇:即用式網安政策模板、實際案例參考、典型事故應對流程,以及推薦的網安配置清單[1][3]。
首先,即用式政策模板為各級學校提供了一套全面且靈活的信息科技安全規範,包括自攜裝置守則、密碼策略、多因素身份驗證(MFA)、電子郵件保安、人力資源管理、安全事件通報等多方面[1][3]。此模板方便各校根據自身營運需求進行調整和落實,有效填補了過往因缺乏統一標準而導致防護不均衡的問題。此外,該政策亦納入零信任架構理念,以角色基礎訪問控制限制權限,有效杜絕單一帳號被入侵後造成全系統風險[2]。
其次,《指南》特別加入多個具體案例分析,使學校能從真實情境中理解如何分類敏感資料、設定存取規則,以及選擇適當無線設置與加密方式來提升保護層級。例如,在面對勒索軟件攻擊或釣魚電郵時,透過預先制定明確程序和演練,可迅速識別漏洞並採取有效措施減少損失[1][3][4]。這些案例不僅增強了理論指引的可操作性,也有助於培養師生及IT人員的危機應變能力。
第三部分聚焦於典型事故應對流程與技術配置建議。《指南》詳列包括勒索軟件感染、帳戶入侵及網站篡改等常見事件之處理步驟,由初期偵測到後續恢復均有明確指引,以符合法例要求並最大限度降低影響。此外,它還推薦部署入侵偵測系統(IDS)、分段式網絡結構以及定期漏洞掃描和滲透測試,以縮短黑客潛伏時間,提高整體防禦效率[1][2][4]。配合免費資源如「Cybersec Infohub」資訊共享平台與員工培訓課程,更促進持續提升全方位防護能力[2]。
綜觀而言,《香港學校網絡安全指南》的推出,是回應當前教育界數碼轉型帶來的新挑戰的重要舉措。不僅為不同類型及規模之院校提供切合實際需求且易於執行的方案,也藉由結合理論與案例,加強師生對資訊保安意識。同時,此舉有助推動政府部門、市場機構與教育界三方合作,共同打造更堅固、更智慧化的數碼防護環境。在未來,新興技術如生成式人工智能亦將被納入監管視野,使得《指南》能持續更新以適應快速變化的信息科技環境。
展望未來,各間學校須積極採納此份指引,不斷完善內部制度和技術手段;同時也需加強師生培訓,提高全體成員之警覺性,共同抵禦日益複雜多變之威脅。唯有如此,本港教育體系才能在保障資訊私隱與維持教學質素間取得平衡,推動智慧城市建設邁向更高水平。[1][2][3][4]
資料來源:
[3] www.wepro180.com
[4] www.wenweipo.com
[5] www.i-cable.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