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香港PMI重返擴張!營商環境7個月來首度轉佳

香港8月份標普全球採購經理指數(PMI)由7月的49.2升至50.7,首次重返50以上的擴張水平,反映本港營商環境自七個月以來首次出現好轉。這一指標的回升不僅象徵經濟活動有所增強,也為香港市場帶來一定信心,但同時也揭示了當前仍存在的挑戰與不確定因素。

標普全球PMI是衡量製造業及服務業營商狀況的重要先行指標,數值超過50代表經濟活動擴張,而低於50則顯示收縮。8月PMI回升至50.7,是今年首季中段以來最佳表現,顯示第三季中段本港企業營運開始改善[1][4]。然而,此次增長主要受本地需求支撐,海外及內地訂單仍持續下跌,受到美國關稅措施影響明顯[2][3]。

首先,本地市場需求成為推動香港經濟復甦的重要力量。儘管外部貿易環境嚴峻,但企業重新增加生產力度,使整體訂單需求保持穩定[2][3]。私營企業在業務活躍度提升和訂單回穩下開始恢復招聘人手,但增幅仍較輕微,可見勞動市場尚未完全恢復活力。此外,由於原材料價格上漲投入成本增加,但價格調整相對溫和,有助於維持產品競爭力[2]。

其次,多項前瞻性指標依然呈現下行趨勢。企業在消化積壓訂單之餘繼續縮減採購活動,暗示生產可能依賴清理庫存作為短期支撐,而非新訂單驅動成長[1][2]。此外,由於美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全球經濟疲弱,不少私營企業對未來一年業務前景持悲觀態度[1][2]。這種憂慮限制了投資意願與擴張計劃,使得整體經濟復甦步伐較為謹慎。

最後,此次PMI數據反映出香港面臨結構性挑戰與外部風險並存。一方面,本地消費和服務業逐步回暖,有助緩解部分壓力;另一方面,美中貿易摩擦、關稅壁壘以及全球供應鏈變化等因素仍制約出口及製造業發展。此外,在疫情後遺症尚未完全消退、國際政治局勢複雜多變的大背景下,本港需加強多元化發展策略,提高內需拉動能力,同時尋求新的外貿合作機遇,以鞏固長遠競爭力。

綜合而言,8月份標普全球香港PMI重返擴張區間,是本港營商環境七個月以來首次好轉的重要信號,也彰顯了本地市場韌性。然而,多項負面因素依然存在,包括海外需求疲弱、美國關稅影響延續,以及企業對未來展望偏淡等,都提醒政策制定者和市場參與者須保持警覺,加強應對策略。在此基礎上,加快推進創新科技、促進產業升級,以及深化區域合作,有望為香港經濟注入新的活力與動能。[1][2][4]

未來隨著全球貿易形勢逐步明朗,以及疫後消費潛能釋放,本港有望迎來更穩健的增長階段。但同時亦需密切留意宏觀風險變化,以靈活調整政策方向,共同推動香港邁向高質素發展的新里程碑。

資料來源:

[1] news.cnyes.com

[2] news.rthk.hk

[3] www.bastillepost.com

[4] www.aastocks.com

[5] www.aastocks.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