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精神耀香江:以商養學,為國育才的故事迴盪香港

張謇作為中國近代著名的愛國實業家與教育家,其「以商養學,為國育才」的精神在當代依然具有深遠意義。2025年9月6日,「張謇故事走進香港」多媒體宣講會於香港龍堡國際酒店舉行,吸引逾400位工商界人士、社團代表及南通籍旅港同胞出席,共同回顧並傳承這位清末民初實業家的感人事跡與精神。此次活動由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新華社亞太分社及江蘇省委統戰部指導,南通市委統戰部和海外聯誼會主辦,旨在激勵香港工商界繼續推動繁榮穩定,促進「一國兩制」成功實踐與內地融合發展[1][2][4]。

張謇的生平事蹟充分體現了他以實業救國、教育興邦的理念。在風雨飄搖、國弱民窮的時代,他不僅創辦紡織等多個工廠振興地方經濟,更設立學校培養人才,以商業收益支持教育發展。他堅信只有強化民族工業基礎和提升全民素質,中華民族才能真正強盛起來。此次宣講會透過四幕演講和讀信形式,全方位展示了張謇在實業、教育、文化建設及慈善事業上的貢獻,使參加者深入了解其「以商養學,為國育才」的核心精神[1][2]。

首先,在實業救國方面,張謇秉持愛國情懷,以創立企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他建立了南通大生紡織廠等大型企業,不僅解決大量就業問題,也推動技術革新,提高產能和品質,有效促進中國近代工業化進程。這種將商務活動與民族復興緊密結合的方法,在當下仍具啟示意義,有助於激勵香港工商界積極投身產業升級與經濟轉型[1][3]。

其次,在教育興邦層面,張謇深知人才是民族振興之本,因此投入大量資金創辦各類學校,包括師範學校、中小學乃至高等院校。他提出「以商養學」,即用企業利潤支持教育事業,使得優質教育資源得以持續供應,不依賴外援或政府補貼。此舉不僅培育出大批優秀人才,也形成良性循環,有力支撐了地方長遠發展。在今日香港面對青年培訓和技能提升挑戰時,此模式值得借鑒[1][2]。

第三,在文化建設及慈善公益方面,張謇積極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關注弱勢群體福祉。他捐資修建圖書館、公園以及醫療機構,用心改善民眾生活品質。此外,他本人亦是文教領域的重要倡導者,其行動彰顯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這種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價值的理念,是現今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促成社區凝聚力的重要因素[1][4]。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江蘇社團總會創會會長唐英年在宣講中指出,「張謇故事走進香港」不只是歷史回顧,更是一種精神傳承。他強調,要讓更多港人理解並弘揚這份愛國敬業、報效桑梓的情懷,使之成為推動香港繁榮穩定,以及深化內地與特區融合發展的新力量[1][3]。

綜觀此次宣講活動,它不僅重現了一段重要歷史,更喚醒了當代工商界對責任擔當的新認識。「以商養學 為國育才」作為一條可持續且富有成效的发展路徑,不但彰顯了中國近代先賢智慧,也契合今日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的需求。未來,希望更多像張謇那樣兼具理想抱負與務實行動的人士涌現,共同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以及維護香港長治久安和繁榮昌盛。

資料來源:

[1] www.wenweipo.com

[2] www.takungpao.com.hk

[3] www.wenweipo.com

[4] www.xinhuanet.com

[5] www.ohpama.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