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巨浪後的韌性:台灣借鏡,全球研究浪潮湧現

香港在經歷多重社會與經濟挑戰後,展現出強大的民間韌性,這種韌性不僅激起了全球學術與實務界的研究浪潮,也為亞洲鄰近地區,尤其是台灣,提供了寶貴的啟示。本文將從香港民間韌性的背景、其在社會經濟復甦中的具體表現,以及台灣如何從中汲取經驗三方面進行探討,揭示這股力量如何塑造未來的城市韌性與社會發展。

香港的經濟與社會環境在近年面臨多重壓力。根據樂施會2025年施政報告意見書指出,儘管香港經濟在2025年第二季錄得3.1%的增長,但失業率仍維持在3.6%左右,且基層勞工的就業狀況尤為脆弱,建造業和餐飲服務業的失業率分別上升至6.8%和6.0%。此外,約有30%的勞工收入未達生活工資標準,顯示經濟復甦的成果尚未普惠基層群體[1]。這種經濟與社會結構的挑戰,促使香港民間社會展現出高度的韌性,透過自發的互助與創新,維繫社會穩定與發展。

民間韌性在香港的具體表現可從多個層面觀察。首先,社區組織與非政府機構積極介入,提供基層勞工及弱勢群體的支援,彌補政府資源的不足。這種自下而上的力量不僅在經濟困境中發揮關鍵作用,也促進了社會凝聚力。其次,香港的教育與培訓政策正逐步調整,以激勵民間與市場力量參與教育事業,提升整體社會的適應能力與競爭力。紫荊黨提出的改革建議強調,應將資助與民間投入及辦學質量掛鉤,優化教育資源分配,為未來社會培養更多具備韌性的人才[2]。最後,香港在國際人道援助與防衛動員方面也展現出積極態度,透過「香港人道援助關懷行動專案」與台灣合作,強化區域間的互助與防衛能力,彰顯民間韌性的跨境影響力[3]。

台灣作為鄰近地區,從香港的經驗中獲得重要啟示。台灣於2025年舉辦的文化遺產國際論壇,聚焦於全球文化遺產的保存與活化,強調「靈動創新・堅韌前行」的理念,與香港民間韌性的精神不謀而合。台灣透過這類國際論壇,促進跨國交流與合作,推動文化與社會的永續發展[4]。此外,台灣的城鎮韌性演習也借鑒香港的實務經驗,強化全民防衛動員與社區應變能力,提升整體社會的抗逆力[3]。這些舉措不僅反映了對香港韌性模式的認同,也展現出台灣在面對未來挑戰時的積極準備。

綜觀香港民間韌性的發展,不難看出這是一股深植於社會底層的力量,透過多元化的社會參與與創新機制,推動城市在經濟、社會及文化層面的復甦與轉型。這種韌性不僅是香港自身面對內外挑戰的關鍵資產,也成為亞太地區城市治理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參考範本。未來,香港與台灣等地區應持續深化交流與合作,攜手推動更具包容性與持續性的城市韌性建設,為全球面臨類似挑戰的城市提供寶貴經驗與啟示。

資料來源:

[1] www.oxfam.org.hk

[2] www.hk01.com

[3] www.threads.com

[4] www.epochtimes.com.tw

[5] today.line.me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