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方志中心近日爆出大規模裁員風波,引發內部及外界高度關注。該中心由團結香港基金成立,原有約50名員工,但在2025年9月初突然裁減三分之一人手,全部即日離職。官方解釋是因財政困難需重組架構,但消息人士透露,此次裁員背後疑似另有目的,涉及總編輯劉智鵬借機安插具有大陸背景的親信,以配合其「篡改香港歷史」的工程,引起業界和社會對歷史研究獨立性與公正性的憂慮[1]。
此次事件的重要性不僅在於一個文化研究機構的人事變動,更反映出當前香港政治環境下學術自由與歷史敘述權的敏感議題。地方志作為記錄地區歷史、文化和社會變遷的重要文獻,其編纂過程理應保持客觀中立。然而,若因政治因素導致人事調整及內容操控,不僅損害學術誠信,也影響公眾對本地歷史認知的真實性。因此,本篇文章將從三方面深入探討這次事件:財政困難與裁員背景、劉智鵬角色及其親信安插疑雲,以及此舉對香港地方志工作及學術自由可能帶來的影響。
首先,就財政狀況而言,據悉地方志中心主要依賴馬會資助以及其他機構捐款維持運作。劉智鵬於9月4日召開內部會議時表示,中心需要約8億港元營運經費,但目前只籌得6億港元,因此面臨嚴重財政壓力,需要進行組織重整以節省成本[1]。然而,有消息人士指出此次裁員標準並不透明,有選擇性解僱現有員工之嫌,而非純粹基於經濟考量。此外,即時生效的大規模解聘方式也引發勞資雙方緊張氣氛,加劇了內部的不滿情緒。
其次,在人事安排上,總編輯劉智鵬被指利用這次「換血」契機,大量引入具大陸背景且與自己關係密切的人士進入核心團隊。有報道稱這些新成員被視為配合其推動特定版本歷史敘述的人選[1]。劉智鵬本人同時身兼多重身份,包括著名歷史學者以及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其政治立場和背景使得此舉更具爭議性。一旦核心研究團隊被政治色彩濃厚的人士掌控,不免令人質疑未來出版物是否能保持客觀中立,以及是否存在刻意淡化或扭曲某些敏感事件的可能。
最後,此次事件對香港地方志工作的長遠影響值得深思。在全球強調保護文化多樣性和尊重本土記憶的大趨勢下,一個健康且獨立自主的地方志體系尤為重要。如果因政治干預而削弱專業精神,不但損害了學術界聲譽,也削弱了市民了解自身城市發展脈絡和身份認同的渠道。此外,此案亦折射出當前香港社會在言論自由、資訊透明度等方面面臨的新挑戰,使得相關監管機制、公眾監察力量亟需加強,以防止類似情況再次發生。
綜上所述,「香港地方志中心」近期爆出的大規模裁員風波,是一宗涉及財政壓力、人事操控以及學術自主性的複雜事件。儘管官方以經費不足為由推行改革,但內部消息揭示背後存在透過換血安插親信、改寫本地歷史敘述之嫌疑。在此情況下,全社會應高度關注並促請相關單位確保研究工作的透明度與公正性,以維護珍貴文化資產及公共知識空間。同時,也期待未來能建立更完善保障制度,使類似重要文化項目免受短期政治利益左右,更好服務於廣大市民及後代子孫。
資料來源:
[2] p-articles.com
[3] zh.wikipedia.org
[4] zh.wikipedia.org
[5] news.dayoo.com
[6] www.storm.mg
[7] www.eztv.cc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