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發展新里程:行政長官2025施政報告重點解讀

香港特區政府於2025年施政報告中,針對創新科技及工業發展提出多項具體措施,旨在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在記者會開場發言中強調,以三大創科園區和五大研發機構為骨幹的發展格局正逐步形成,並將透過完善基建、加強研發投入、引進人才與企業等策略,全方位推動本港創科產業升級與智能製造轉型。

首先,在推動研發平台建設方面,政府積極推進「香港微電子研發院」兩條中試線的組裝工作,預計於2026年投入運作;同時生命健康研發院及人工智能研發院也將於明年內完成籌建。此外,「InnoHK 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第三個中心將於2026年上半年陸續成立,聚焦可持續能源、先進製造等領域。這些舉措不僅提升本地科研能力,也有助吸引國際頂尖人才和企業落戶,加強跨界合作與技術轉移[3][1]。

其次,在促進新型工業化與智能生產方面,《施政報告》提出下調「新型工業加速計劃」申請門檻,由項目總成本最低三億元降至1.5億元,同時提供配對資助以支持聘用相關技術人員。此舉鼓勵更多企業投資智能生產設施,加快傳統製造向高端自動化轉型,有利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此外,「場景招商」策略亦被採用,以提供實際應用場景促使技術快速落地,加速低空經濟和航天科技等前沿領域的商業化[3][1]。

第三,在人才培育與惠民科研支持方面,政府重視匯聚全球優秀人才並扶持惠民科研項目。例如,引入先進義肢技術並推出兩年免費配置計劃,使本港截肢人士能受惠最新科研成果,提高生活質素。同時,新田科技城規劃約210公頃專供創科用途土地,有望成為北部都會區重要戰略基地。這些措施結合教育機構如港大的研究實力,共同打造一個集教育、科研、產業於一體的綜合生態系統[2][4]。

綜觀以上內容,《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中的創新科技政策不僅著眼短期成果,更立足長遠布局。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降低行業門檻促投資,以及注重人才培養和社會福祉相結合,多管齊下推動香港由傳統經濟向知識密集型、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轉變。在全球數碼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環境下,此舉有助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樞紐之外的重要角色——亞洲乃至世界級的創科樞紐。未來隨著各項重大平台陸續啟動,相信本港在智慧城市、生物醫藥、新材料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將迎來更廣闊的機遇與挑戰,也期待政策能夠有效激活市場活力,引導更多社會資源投入到可持續且具影響力的科技事業之中[1][3]。

總而言之,本次施政報告所揭示的一系列措施,不僅彰顯了政府對推動創科深耕細作的決心,也反映出面向未來多元融合的新思維。在全球經濟結構快速變遷背景下,把握住數碼革命帶來的新契機,是確保香港持續繁榮穩定的重要關鍵。而隨著政策逐步落實,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更具競爭力、更富韌性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正在蓄勢待發。

資料來源:

[1] www.ejtech.ai

[2] www.healthyd.com

[3] www.info.gov.hk

[4] www.hku.hk

[5] www.policyaddress.gov.hk

[6] www.info.gov.hk

[7] www.policyaddress.gov.hk

[8] www.news.gov.hk

[9] www.hkcd.com.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