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嚴陣以待!今年最強颱風來襲,全面戒備迎戰。

香港正面臨今年全球最大颱風「樺加沙」的逼近,當局及市民均嚴陣以待,積極做好防範準備。這場超強颱風的威力被形容與2018年著名的「風王」山竹相若,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達每小時230公里,對香港造成的潛在影響不容忽視。本文將從颱風背景、香港應對措施及歷史經驗三方面探討本次颱風帶來的挑戰與啟示。

樺加沙作為今年全球最強烈的熱帶氣旋之一,正逐步接近香港400公里範圍內,其強度和持續時間令人聯想到過去幾個破壞性極大的「風王」,如2018年的山竹和2017年的天鴿。這些歷史上的超強颱風吹襲,不僅帶來狂風吹襲,更伴隨大量降雨和嚴重水浸問題。例如山竹期間,本港600公里範圍內72小時累計雨量高達180.7毫米,而天鴿則有108.5毫米[1]。此外,海葵殘餘低壓槽曾引發破紀錄的大雨,被稱為「世紀黑雨」,導致多區水浸嚴重,即使當時只發出一號戒備信號[1]。

面對如此威力巨大的自然災害,香港政府及相關部門已展開多項防災準備工作,包括提前發布各級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加強公眾資訊傳遞,以及部署救援資源。同時,多個地區已進行排水系統檢查與清理,以減少暴雨引起的積水問題。此外,有關部門亦提醒市民儲備足夠糧食、水源及應急物資,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如避免外出、加固窗戶等,以降低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2]。

除了硬體設施和應急措施外,本次樺加沙事件也凸顯了氣候變化下極端天氣頻率與強度增加所帶來的新挑戰。過去數十年中,包括1962年溫黛在內,多個超強颱風曾創下潮位新高,例如山竹期間鰂魚涌/北角潮汐測量站錄得3.88米高潮位,而天鴿亦達3.57米,高於一般水平線許多[1]。這些數據反映出海平面上升以及暴雨增多可能會使未來類似災害更加頻繁且嚴重。因此,加快城市韌性建設、完善防洪排澇系統,以及推動社會整體抗災能力提升,是未來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總結而言,今年全球最大颱風樺加沙逼近香港,再次提醒我們自然災害無法避免,但通過科學預報、有效管理與全民參與,可以大幅減輕其影響。本次事件不僅是對現有防災體系的一次考驗,也促使社會重新思考如何因應日益複雜且劇烈的氣候環境變化。展望未來,唯有持續提升預警能力、基礎設施韌性以及公眾教育水平,才能更好地保障城市安全與居民福祉,在面對極端天氣挑戰時保持堅韌不拔。

資料來源:

[1] www.hk01.com

[2] www.youtube.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