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超強颱風樺加沙迅速增強,並於24日凌晨至下午在中國廣東沿海地區掠過,對香港、澳門、台灣及華南地區造成嚴重影響。此次颱風不僅引發香港天文台自1964年以來首次在同一年內兩度發出十號颶風信號,也導致台灣花蓮地區出現重大災情,造成14人死亡,超過120人失蹤,顯示其破壞力之強大與災害應對的迫切性。本文將從颱風的形成與路徑、對港澳台的影響及災害應對三方面,深入探討樺加沙帶來的多重挑戰與啟示。
樺加沙於9月中旬形成,並迅速增強為超強颱風。根據中央氣象台及香港天文台的數據,樺加沙在21日增強為超強颱風,預計23日凌晨進入南海東北部,並於24日凌晨至下午在廣東汕尾至海南文昌一帶沿海登陸,登陸時強度達強台風級或超強台風級。其命名由菲律賓提供,意指「快速、移動」,反映其迅速增強與移動的特性。由於人工智能數值預報模式的準確預測,氣象部門及民眾得以提前警覺,香港天文台於24日凌晨2時40分改發十號颶風信號,這是香港自1964年以來首次在同一年內第二次發出最高級別風球,顯示樺加沙的嚴重威脅[1][2]。
樺加沙對港澳地區的影響尤為顯著。香港天文台指出,颱風在距離香港南面約100公里掠過,帶來強烈風勢及持續暴雨,導致多區風力達颶風級別,並引發交通中斷、停電及建築物損毀。澳門氣象局亦發出最高風球警告,提醒市民做好防風防水浸措施,尤其是高層建築需防範颶風風力帶來的結構風險。官方呼籲市民密切關注最新氣象資訊,提前儲備飲用水及食品,並避免外出,以減少風暴帶來的傷害[1][3]。
台灣花蓮則因樺加沙帶來的強降雨及風暴潮,遭受嚴重災害。據報導,花蓮地區因山洪暴發及土石流,造成14人死亡,超過120人失蹤,救援工作正緊鑼密鼓展開。此次災害凸顯台灣東部地形複雜,易受颱風引發的次生災害影響,對於災害預警與應急反應提出更高要求。政府與民間救援力量需加強協調,提升災後搜救效率與災民安置能力,並針對未來颱風季節加強防災基礎設施建設[1]。
樺加沙的襲擊再次提醒華南及台灣地區,面對極端氣候事件的防災準備不可鬆懈。隨著氣候變遷加劇,超強颱風的頻率與強度可能增加,政府部門需持續完善氣象預報技術,強化跨區域的災害應對協作,並推動社區層面的防災教育與演練。此外,媒體及多媒體直播平台在災害期間扮演關鍵角色,實時傳遞風暴動態與官方指引,幫助民眾及時掌握情況,減少損失。
總體而言,2025年超強颱風樺加沙的襲擊不僅造成廣東、香港、澳門及台灣花蓮地區嚴重災害,也凸顯了現代氣象預報與災害管理的重要性。未來應持續加強科技應用與跨區合作,提升社會整體的抗災韌性,確保在面對類似極端天氣事件時,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資料來源:
[1] www.youtube.com
[2] zh.wikipedia.org
[3] www.gov.mo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