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王》樺加沙襲港:超前部署,化險為夷?

今年被譽為「風王」的超強颱風「樺加沙」於9月24日猛烈襲擊香港及鄰近地區,帶來強風暴雨和嚴重水浸,成為本年度最強的熱帶氣旋之一。儘管風勢兇猛,香港因超前部署和嚴格應對措施,災情相對減輕,展現出高度的防災能力與社會韌性。本文將從「樺加沙」的形成與特性、香港的應對措施及其成效,以及未來防災展望三方面,深入探討這場風災對香港的影響與啟示。

「樺加沙」於9月18日晚間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得益於海水溫度異常偏高、垂直風切弱及水汽充足等有利條件,迅速從強熱帶風暴增強為超強颱風,巔峰風速達62米/秒(約17級以上),成為今年全球最強的風王[2]。其直徑超過1000公里,環流龐大且路徑穩定,於9月24日下午在廣東陽江海陵島沿海登陸,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13級(40米/秒),隨後逐漸減弱,但仍對廣東、海南、廣西等多省市帶來強降雨和風害[2]。香港在風暴逼近期間一度懸掛最高的十號颱風警告,期間多區出現水浸、塌樹及巨浪衝擊,甚至有母子在岸邊觀浪時被巨浪捲入海中,情況險象環生[1]。

面對「樺加沙」的強襲,香港政府及相關部門展現出高度的預警和應變能力。天文台及時發出十號風球,提醒市民做好防風準備,並提前安排公共交通停駛、學校停課及緊急救援部署[1][5]。政府亦加強海岸線巡查,封閉危險地段,防止市民冒險觀浪或進入易受風暴影響的區域,減少人員傷亡。社區層面,居民普遍配合政府指引,做好家居防風措施,如加固窗戶、清理排水系統,減少風雨造成的損害。這些超前的準備和嚴格的執行,有效降低了風暴帶來的災害程度,避免了更大規模的傷亡和財產損失[1][5]。

儘管如此,「樺加沙」仍對香港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多區出現嚴重水浸,部分地區道路被淹,交通受阻,商店及酒店的玻璃門被巨浪衝破,樹木倒塌,影響市民日常生活[1][4][5]。此外,風暴期間的強風和暴雨也對基建設施造成考驗,消防及救援隊伍忙於處理塌樹、救援被困人員等緊急事件。這些情況提醒香港在面對極端天氣時,仍需持續提升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和應急反應效率。

展望未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超強颱風的發生頻率和強度可能增加,香港必須進一步強化防災體系。這包括提升城市排水系統容量,加強海岸防護工程,完善緊急通報和疏散機制,以及推動社區防災教育,提高市民的風險意識和自救能力。同時,政府應持續監測氣象變化,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預警準確度,確保在風暴來襲前能及時發出警告,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

總體而言,今年「風王」颱風「樺加沙」的猛烈襲港,對香港是一場嚴峻的考驗。香港因超前部署和嚴格應對,成功將災害影響降至相對較低水平,展現出城市的防災韌性和社會協調能力。然而,風暴帶來的破壞亦提醒我們,面對日益頻繁的極端氣候事件,持續強化防災準備和基礎設施建設是不可或缺的任務。未來,香港需在科學預警、基建升級及公眾教育等方面持續努力,以保障市民生命財產安全,提升城市整體抗風險能力。

資料來源:

[1] www.rfi.fr

[2] www.guancha.cn

[3] www.youtube.com

[4] www.youtube.com

[5] www.youtube.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