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花燈惹議:紅資紫霞仙子遭批老土,文化人籲換水手月亮!

2025年9月底,香港西九文化區舉辦的「迎國慶.華服嘉年華」活動中,主燈「紫霞仙子」花燈以其高達12.8米的巨型身軀亮相,成為迄今香港展出的最大單體人物花燈。該花燈結合了國家級非遺自貢花燈技藝與中國傳統華服元素,並融合現代光影技術,旨在展現華夏文化之美,慶祝國慶與中秋佳節。然而,這座花燈自亮相以來,卻引發了不少爭議與批評,部分文化人士及網民認為其設計缺乏香港特色,甚至形容其「老土核突」,不如改為更具時代感的動漫角色如「美少女戰士」更受歡迎。本文將從花燈的文化意涵、設計爭議及香港文化認同三方面探討此事件的背後意義。

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結合:紫霞仙子花燈的文化定位

「紫霞仙子」作為中國經典文學與影視作品《西遊記之月光寶盒》中的經典角色,承載著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此次花燈運用自貢花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結合華服元素,意在透過大型藝術裝置,向公眾展示華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主辦方更以「白天遊園+夜間賞燈」的全時段體驗模式,讓市民和遊客能夠多角度欣賞這一文化盛事,彰顯文化自信與藝術融合的可能性[1][2]。

此外,活動中還包括「華服國潮時裝秀」及「華服不倒翁」表演,透過現代設計師的創意解構傳統元素,嘗試將古典與當代美學融合,推動華服文化的現代轉型。這些安排顯示主辦方希望借助傳統文化符號,打造具有文化深度與視覺衝擊力的節慶體驗,進一步提升香港作為國際文化藝術中心的形象[2]。

設計爭議與公眾反響:老土與缺乏香港特色的批評

儘管花燈在技術與文化層面有其獨特價值,但公眾反應卻不盡理想。網民普遍批評「紫霞仙子」花燈造型過於巨大且動態設計帶來的「詭異感」,有人形容其像「紙紮公仔」,甚至有文化人直言其設計「老土核突」,認為這種傳統風格與香港多元文化氛圍不符,缺乏本土特色[3][4]。

更有意見指出,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應該在文化展現上更具創新與包容性,若能引入更貼近年輕人文化的元素,如日本動漫角色「美少女戰士」(Sailor Moon),或許更能引起共鳴與關注。這反映出部分市民對於文化活動的期待不僅是傳統的再現,更希望看到融合多元文化及時代潮流的創新表達[4]。

此外,朱茵作為「紫霞仙子」的原著扮演者出席亮燈儀式,雖為活動增添話題,但她對花燈的評價較為保留,未能有效緩解公眾的質疑聲浪[3]。

香港文化認同與節慶藝術的未來方向

此次「紫霞仙子」花燈事件,實際上反映了香港社會在文化認同與藝術表達上的矛盾與挑戰。一方面,主辦方強調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國家認同,透過大型花燈藝術展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部分市民及文化界人士則期待更多元、貼近本地生活及國際視野的文化創新。

香港作為一個多元文化交匯點,如何在尊重傳統的同時,融入本土特色與現代元素,是未來文化活動策劃的重要課題。節慶藝術不僅是文化展示的平台,更是社會共識與身份認同的象徵。未來若能在設計理念上更多考慮香港獨特的文化脈絡,結合本地藝術家創意,或許能更好地促進市民的參與感與認同感。

同時,借鑒國際成功案例,將傳統文化與流行文化相結合,創造出既有文化深度又具時代感的藝術作品,將有助於提升香港文化活動的吸引力與影響力,推動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總結而言,「紫霞仙子」花燈雖具備傳統文化價值與藝術技術水準,但其在香港本地文化語境中的接受度有限,暴露出文化活動在創新與本土化方面的不足。未來香港文化節慶應更加注重多元文化融合與本地特色,才能真正實現文化藝術的共榮與發展。

資料來源:

[1] www.hk01.com

[2] www.hkcd.com.hk

[3] www.am730.com.hk

[4] thechasernews.co.uk

[5] beyondnews852.com

[6] www.wenweipo.com

[7] www.hk01.com

[8] www.mytvsuper.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