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連續兩個月站上50的榮枯線,顯示香港經濟活動持續擴張,營商環境有所改善,但同時也面臨訂單需求減少和外部貿易壓力的挑戰。這一現象反映了香港經濟在全球不確定因素下的複雜態勢,值得深入探討其背後的原因與未來展望。
標普全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9月香港PMI為50.4,較8月的50.7略微下跌0.3,但仍連續兩個月維持在50以上的擴張區間,代表香港整體經濟活動仍在增長[1][2][3][4]。PMI作為衡量製造業和服務業經營狀況的重要指標,超過50即代表經濟擴張,低於50則為收縮。香港能持續保持在榮枯線以上,反映出本地經濟韌性及營商環境的改善,尤其是服務業的帶動作用明顯。
然而,數據同時指出,香港新增訂單連續兩個月輕微縮減,尤其是來自中國大陸及海外市場的新訂單大幅萎縮,出口訂單更創下三年半以來最大跌幅[1][2][3][4]。這主要受到美國持續實施的關稅政策影響,對中國大陸及全球訂單需求造成壓力,進而波及香港的出口貿易。受訪企業普遍反映,全球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和美國貿易政策的影響,削弱了企業的訂單信心和未來展望。
儘管面臨訂單減少的挑戰,香港企業對未來的悲觀情緒已較2023年底以來最高點有所緩和[1][4]。標普全球指出,雖然美國關稅和全球經濟不明朗因素仍存在,但香港本地經濟的好轉部分抵銷了這些負面影響,企業對未來業務前景的悲觀程度明顯下降,商業氣氛趨於穩定[4]。此外,香港經濟活動的增長速度為去年12月以來最快,顯示本地市場需求和經營活動有所回升,尤其是網購平台帶動的本地訂單增加,成為經濟擴張的重要動力[2]。
另一方面,香港企業面臨的成本壓力也在增加。報告指出,原材料價格和員工成本上漲,導致整體投入成本升幅接近兩年最大,反映通脹壓力逐步加劇[2]。這種成本上升可能會對企業利潤率造成壓力,並影響未來的投資和擴張計劃。
綜合來看,香港PMI連續兩個月站上50以上,顯示香港經濟正處於溫和擴張階段,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尤其是服務業的帶動作用明顯。然而,外部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特別是美國關稅政策對出口訂單的衝擊,仍是香港經濟面臨的主要挑戰。同時,成本上升和企業信心波動也需密切關注。
展望未來,香港經濟能否持續保持擴張態勢,將取決於全球貿易環境的變化、本地市場需求的穩定以及企業對未來經濟前景的信心恢復。政府和企業應加強應對外部風險的能力,推動產業多元化和創新發展,以提升經濟韌性和競爭力。在全球經濟仍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香港保持PMI在榮枯線以上,已是一項積極信號,值得持續關注和支持。
資料來源:
[1] www.cna.com.tw
[3] money.udn.com
[5] money.udn.com
[6] www.hk01.com
[7] www.hkcd.com.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