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下再思:香港如何應對變局?

香港正處於風高浪急的國際與區域經濟環境中,面對內外多重挑戰,亟需進行深刻的戰略思考以鞏固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並推動經濟持續發展。本文將從香港當前經濟環境的挑戰、政府施政報告中的戰略藍圖,以及大灣區合作機遇三方面,探討香港如何在變局中尋求突破與穩健前行。

香港經濟在2025年上半年錄得約3.1%的GDP增長,雖然保持正增長,但明顯落後於鄰近的新加坡(4.3%)及深圳(5.1%),反映出競爭力逐步下滑的趨勢[1]。這背後原因包括制度環境變化帶來的國際市場信心波動、人才與資金流失、產業創新不足、人口老化等結構性問題[1]。此外,香港過度依賴地產業,缺乏多元化產業支撐,令經濟韌性不足。面對這些挑戰,香港政府在2025年施政報告中提出了「拼經濟、謀發展」的戰略藍圖,強調揚長避短,最大化發揮香港的金融、貿易及物流優勢,並積極推動金融科技、綠色金融及離岸人民幣業務的發展[2]。同時,政府放棄成本高昂的「明日大嶼」計劃,轉向發展北部都會區,節省巨額財政支出,將資源集中於基建及民生改善[2][6]。

在大灣區整體發展中,香港依然保持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文化體育及旅遊三大行業的領先地位[3]。大灣區2025年六大重點行業整體增長率達7.1%,其中創新及科技增長14.8%,顯示區域內科技創新活力強勁[3]。香港應積極融入大灣區發展,利用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吸引內地及海外資金和高端人才,推動產業升級與多元化發展[2][3]。同時,香港金融管理局與內地部門合作,優化跨境徵信及數據驗證平台,促進跨境融資便利化,為企業和市民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務[6]。

此外,香港經濟在疫情後逐步復甦,失業率維持在2.9%的低位,建造業、零售及餐飲業招聘需求強勁,顯示勞動市場活力回升[7]。政府亦加大基建投資,預留300億元支持本地建造業,並通過減免工商業用水費及牌照費等措施,紓緩企業經營壓力[6]。強積金制度改革及子女免稅額延長等政策,則有助於改善民生,鼓勵生育,為長遠社會穩定奠定基礎[6]。

綜合來看,香港面對的經濟挑戰既有結構性問題,也有國際環境帶來的不確定性,但同時擁有金融服務及區域合作的獨特優勢。政府施政報告提出的戰略藍圖,聚焦金融創新、基建投資及大灣區融合,為香港未來發展指明方向。展望未來,香港需持續深化改革,提升產業多元化和創新能力,並善用大灣區平台,才能在風高浪急的國際局勢中穩健前行,保持其作為國際金融樞紐和區域經濟中心的地位。

資料來源:

[1] hk.epochtimes.com

[2] www.hk01.com

[3] news.mingpao.com

[4] www.bochk.com

[5] www.hkma.gov.hk

[6] www.info.gov.hk

[7] vocus.cc

[8] www.youtube.com

[9] n.kinliu.hk

[10] finance.sina.com.cn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