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運動會作為中國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綜合性體育盛事,每屆都備受矚目。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簡稱「十五運」)將於2025年11月9日正式開幕,而作為本屆賽事的協辦城市之一,香港特別行政區於11月2日上午舉行了盛大的火炬傳遞儀式。這不僅是香港首次承辦全運會部分賽事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展示香港體育發展成果、凝聚社會共識的絕佳機會。本文將詳細介紹本次火炬傳遞的籌備過程、參與人員、路線設計及其背後的象徵意義,並探討這一活動對香港體育及城市形象的深遠影響。
火炬傳遞的籌備與參與陣容
本屆全運會火炬傳遞採取「四城聯動」模式,香港與澳門、廣州、深圳同步於11月2日啟動[1][7]。香港站的火炬手陣容可謂星光熠熠:共有50名火炬手參與接力,其中42名由本地提名,約半數為體育界代表;其餘8名則由十五運組委會推薦[1]。首棒重任落在港隊男子乒乓球代表黃鎮廷身上——這位屢次在國際賽場為港爭光的運動員象徵着本地體壇的新生力量[1][6]。隨後接棒的包括國家女子劍擊隊名將孫一文、港隊女子游泳代表歐鎧淳以及已退役的欖球運動員姚錦成等知名選手[1][6]。
除了體壇精英外,政商界領袖亦積極參與其中。行政會議成員兼馬會主席廖長江、恒地主席李家誠、新地執行董事郭基煇等社會賢達均現身接力隊伍[1]。這種跨界合作不僅彰顯了社會各界對體育事業的支持,也強化了全運會的全民參與色彩。
精心設計的路線與多元化的傳遞方式
本次火炬傳遞的路線設計極具巧思——上午9時30分從金鐘政府總部出發後,途經中環金融中心、灣仔海濱及金紫荊廣場等地標建築物[2][4]。隨後火炬手以天星小輪橫渡維多利亞港至尖沙咀碼頭繼續奔跑經過文化中心及藝術館一帶;最後一段則轉乘開篷巴士前往啟德體育園中央廣場點燃聖火盆完成儀式[2]。
整個過程融合跑步(約3.8公里)、渡輪和巴士三種交通方式歷時約兩小時完成全程近10公里的接力任務——這種「海陸空全方位」展示既凸顯了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特色風貌又寓意着本地多元文化的包容性與創新精神 [2] [4] 。終點選擇在即將成為本屆全運會主場館之一的啟德體育園更象徵着未來發展方向:推動大型基建配合頂級賽事提升城市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綻放」是本屆專屬聖火名稱——它既呼應主辦方希望通過盛事讓各地民眾感受到活力與希望之願景也暗喻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所帶來無限可能 [2] 。
活動意義與社會反響
對於普通市民而言此次活動無疑是一次難得體驗:除了可以近距離感受頂尖運動員風采外還能見證歷史時刻—畢竟自回歸以來首次有如此高規格國家級綜合性運動會在香江舉行部分項目比賽並承擔重要角色如開閉幕式等環節安排工作。
從更深層次看這次成功舉辦離不開特區政府相關部門高效統籌以及民間團體企業機構鼎力支持例如負責統籌辦公室主任楊德強便多次強調要藉此契機推廣健康生活理念同時提升公眾對競技項目關注度進而帶動整體產業鏈升級轉型 [2] 。
媒體方面同樣給予高度重視:例如港台電視32台全程直播讓未能親臨現場觀眾也能實時分享喜悅氣氛;網絡平台亦推出專題報道吸引年輕族群互動討論形成線上線下聯動效應進一步擴大影響範圍 [7] 。
此外通過邀請內地知名選手如孫一文等人來港交流切磋亦有助促進兩地青年相互學習借鑑共同進步—這正是中央政府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戰略下期望看到局面之一即打破地域界限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最終達致共贏目標。
—
綜上所述第十五届全國运动会在香江舉行的火把接棒儀式無論從規模規格還是象徵意義上都堪稱空前之舉—它既是對過去多年來本地體育人努力付出最好肯定也為未來持續投入資源培育人才打下堅實基礎同時向世界展現出“東方之珠”獨特魅力所在:既有國際視野又不失本土情懷既能承接傳統又可擁抱變革真正做到了“綻放”二字精髓所在!
展望將來隨着更多大型賽事落戶以及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相信類似活動將會越來越多從而進一步鞏固區域核心地位並帶動周邊產業蓬勃發展最終惠及普羅大眾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
資料來源:
[1] www.hkcd.com.hk
[2] app2.rthk.hk
[3] www.gov.mo
[8] www.gov.mo
Powered By YOHO 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