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明年曙光?學者剖析互補性,難脫鉤成共識!

中美關係向來是全球地緣政治與經濟格局的關鍵變數,近年來更因貿易、科技、外交等層面的角力而備受關注。隨著2025年中美元首在韓國釜山舉行會晤,國際社會普遍認為,這場峰會為兩國關係的改善與穩定帶來了新的契機。香港學者亦指出,展望2026年,中美關係有望進一步緩和,主因在於雙方經濟結構的互補性,使得「脫鉤」難以實現。本文將探討中美關係改善的背景、互補性對雙方的影響,以及未來發展的挑戰與展望。

峰會成果與關係改善的契機

2025年中美元首釜山峰會被視為一次重大突破,不僅有助於管控兩國關係,避免出現更大危機,更為未來的互動奠定了基礎。根據明報觀點,此次峰會的意義不僅在於解決單一經貿問題,更是中國為確保「十五五」規劃順利實施所做出的重大政治抉擇。2026年是中國全面實施「十五五」規劃的元年,目標是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為2035年實現基本現代化強國目標奠定基礎。在這一背景下,中國需要一個更穩定的內外環境,而美國對華的消極政策與作為,正日益成為阻礙中國發展的嚴重障礙。因此,通過談判解決問題,將中美關係的破壞性、顛覆性風險降至最低,成為中國的戰略部署。

經濟互補性與難以脫鉤的現實

中美關係的改善,除了政治因素外,經濟上的互補性亦是關鍵。根據法國報紙摘要,中美關係如今被力量與脆弱並存的相互依賴所束縛。兩國不會成為朋友,也不必成為敵人,但真正的問題在於,面對愈發難以預測的美國,中國能否打出有效的應對策略。過去,中美貿易由互相依賴、共同盈利,轉變為各自為政,但雙方在供應鏈、市場、技術等層面的互補性,使得完全脫鉤幾乎不可能。例如,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基地,而美國則在科技創新、金融服務等領域具有優勢。這種互補性,使得雙方在貿易、投資、科技等領域的互動,即使在摩擦不斷的情況下,仍能維持一定的合作。

未來挑戰與展望

儘管中美關係有改善的契機,但未來仍面臨諸多挑戰。根據大紀元分析,美中兩國的競爭已不僅是小摩擦、小歧義,而是大國霸權之爭,矛盾沒有根本解決,只是由短期變成長期化。目前的放鬆,有可能在下一轮的摩擦中迅速反轉。此外,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問題,遠不止關稅問題,重點在於中國是否能開放市場和實現公平貿易。中國在這方面,往往採取模糊策略,一拖再拖,甚至到後來什麼事都不做。因此,中美關係的改善,仍需雙方在互信、透明度、市場開放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總結而言,中美關係的改善,既是政治上的戰略部署,也是經濟上的現實需求。雙方在互補性與難以脫鉤的背景下,有望在2026年進一步緩和關係,但未來仍需面對諸多挑戰。展望未來,中美關係的發展,將不僅影響兩國,更將對全球經濟與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資料來源:

[1] news.mingpao.com

[2] www.rfi.fr

[3] www.epochtimes.com

[4] www.cppcc.gov.cn

[5] m.cyol.com

[6] vocus.cc

[7] www.163.com

[8] gbcode.rthk.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