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退市公司轉戰場外交易 業界擔心流動性下降
香港交易所正考慮設立退市公司股票的場外交易市場,此舉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變現機會,同時也引發了業界對於市場流動性及向上流動空間的擔憂。此舉的背景是近年來香港股市退市公司數量增加,部分投資者因此蒙受損失,而場外交易市場的設立,被視為一種為這些投資者提供「逃生門」的方案。
香港交易所此項計劃的初步構想,允許散戶投資者參與,並透過做市商配對訂單來提升交易效率,但同時也設下多項限制。根據報道,場外交易市場將不允許新股上市,也不會接受來自其他主要交易所退市的股票,更不會提供重返主板的途徑。這種設計意圖避免場外市場成為另類的「後門」,但同時也引發了對於市場活力的質疑。星島日報引述陳志華的觀點指出,若場外交易市場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退市公司可能更缺乏經營動力,買方投資價值也會降低。
此項計劃的核心在於為投資者提供一個退出機制,但其影響卻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對於長期持有退市股票的投資者來說,場外市場提供了一個收回部分損失的機會,避免資產長期困在缺乏流動性的股票中。另一方面,由於場外市場不允許重返主板,這意味著退市公司將失去重新上市的機會,可能導致其經營更加困難,甚至加速其解散。香港01的報道指出,港交所正與證監會進行初步諮詢,以確保市場參與者的意見得到充分考慮。
更深層次的影響在於,此舉可能改變市場對於退市公司的看法。過去,退市往往被視為公司經營不善的結果,投資者通常會避之不及。但如果設立場外交易市場,提供了一個相對容易的退出途徑,可能會鼓勵更多公司選擇退市,從而影響香港股市的整體健康。此外,由於場外市場的流動性可能較薄,交易價格也可能存在較大波動,投資者在參與交易時需要謹慎評估風險。香港經濟日報的報道提到,場外市場或以「買者自負」模式運作,這也意味著投資者需要承擔更高的風險。
總而言之,香港交易所考慮設立退市公司股票的場外交易市場,是一項具有複雜影響的舉措。雖然此舉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變現機會,但其對於市場流動性、向上流動空間以及退市公司的未來發展都可能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最終實施之前,港交所需要充分考慮各方意見,並制定完善的監管機制,以確保市場的公平、透明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