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風波:特朗普動用冷戰法案 國會能否制衡?

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宣布對全球多國實施對等關稅,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此舉不僅重塑了全球貿易格局,更凸顯了美國保護主義傾向下的政策走向。特朗普政府以數據為依據,宣稱多國對美國徵收高額關稅,而美國對等措施旨在平衡貿易關係,但此舉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可能造成的後果,都引發了諸多質疑。本文將深入探討特朗普政府推動關稅政策的背景、具體措施及其可能帶來的影響,並分析美國國內對此政策的反應。

特朗普此次推動關稅政策的依據,是1974年《貿易擴張法案》中的相關條款。這項法案賦予總統在國家安全受到威脅時,採取貿易保護措施的權力。特朗普政府聲稱,各國對美國徵收的關稅過高,損害了美國的經濟利益和國家安全,因此有必要採取對等措施。根據香港01的報導,特朗普在簽署行政命令前,公開展示數據表,列出各國對美國徵收關稅與美國對等關稅的稅率,甚至指控中國對美國徵收高達67%的關稅。然而,這些數據的真實性及計算方法,卻引發了美媒的質疑。

此次關稅政策的具體措施是,美國將對所有進口貨品徵收10%的最低基準關稅,並對特定國家或地區徵收更高的關稅。根據香港01的報導,特朗普於4月2日宣布此項政策,影響範圍波及全球185個國家和地區。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關稅政策並未事先與相關國家進行充分磋商,而是以單方面行動的方式推出,這加劇了國際貿易緊張局勢。不僅如此,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也並非針對特定國家,而是對包括盟友在內的廣泛國家實施,例如,美國甚至對澳洲無人島也徵收關稅,顯示其保護主義傾向的極端性。

美國國內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反應不一。一方面,一些支持者認為,此舉有助於保護美國本土產業,增加就業機會,並改善美國的貿易逆差。另一方面,許多共和黨議員也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表示擔憂。香港01報導指出,在特朗普貿易戰的背景下,至少有四位共和黨議員倒戈,通過法案試圖取消對某些商品的關稅。這些議員認為,關稅政策可能會導致物價上漲,損害消費者利益,並引發國際貿易報復,最終對美國經濟造成負面影響。此外,美國財長貝森特也呼籲各國保持冷靜,避免採取報復措施,否則事態將會升級。

此次關稅政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可能會引發全球貿易戰,導致國際貿易體系受到衝擊。各國紛紛揚言採取報復措施,這將加劇貿易摩擦,阻礙全球經濟增長。其次,關稅政策可能會導致物價上漲,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損害消費者利益。最後,關稅政策也可能會擾亂全球供應鏈,影響企業的正常運營。維基百科上關於川普第一屆任期關稅的描述也顯示,2018年美國對歐盟、加拿大和墨西哥徵收鋼鐵和鋁關稅,就引發了這些國家對美國貨物徵收報復性關稅,加深了貿易戰的緊張局勢。

展望未來,美國關稅政策的走向仍存在不確定性。儘管特朗普政府堅稱此舉旨在保護美國的經濟利益,但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國際社會應加強合作,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系,避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同時,美國國內也應理性看待關稅政策,充分考慮其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尋求更加平衡和可持續的貿易解決方案。此次事件也提醒我們,在全球化時代,任何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行為,都可能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