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8人中1人患腎病 營養師揭示飲食攻略」

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居高不下,根據統計,每8位成人就約有1人罹患慢性腎臟病,超過9萬人需要洗腎,洗腎盛行率更是位居全球前列。面對如此嚴峻的現況,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及飲食控制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深入探討慢性腎臟病的飲食策略,並結合專家建議,提供全面的護腎指南,幫助民眾延緩腎功能惡化,降低洗腎風險。

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飲食管理,並非單純的限制,而是需要根據病情的不同階段,調整飲食內容與份量。初期階段,主要目標是減輕腎臟負擔,延緩疾病進程。營養師普遍建議採取低蛋白飲食原則,但這並不代表完全不攝取蛋白質。適量的蛋白質攝取,對於維持肌肉量、修復組織至關重要。重要的是選擇優質蛋白質來源,例如魚肉、雞肉、蛋類等,並避免過度攝取紅肉。此外,還應注意控制磷的攝取量,避免食用高磷且營養價值較低的食物,如內臟、堅果、全麥麵包等。

除了蛋白質與磷的控制,鉀的攝取也需要特別留意。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腎臟排鉀能力下降,容易導致高血鉀症,嚴重時可能引起心律不整,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應避免食用高鉀食物,如香蕉、番茄、深綠色蔬菜等。然而,完全禁止鉀的攝取並非明智之舉,適量的鉀對於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神經肌肉功能至關重要。建議選擇低鉀蔬果,並透過烹調方式降低鉀含量,例如將蔬菜切小塊後浸泡在水中。除了飲食控制,規律運動也是延緩慢性腎臟病進程的重要手段。適度的運動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控制血壓、降低血糖,進而減輕腎臟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都是導致腎臟病的重要危險因子。因此,積極控制這些慢性病,對於預防腎臟病至關重要。健保署長石崇良曾指出,治療應搭配根本的健康知識提升與生活習慣調整,讓民眾「不僅拿藥,更懂得如何照顧自己」。除了藥物治療,更應注重飲食均衡、規律運動、戒菸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此外,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也是保護腎臟的重要措施。近年來,研究顯示,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減少慢性腎臟病的機率,以及減少腎功能惡化的風險。澳洲研究團隊發現,經常食用健康飲食的人,可以減少30%慢性腎臟病的機率,以及減少23%得到末期腎衰竭的風險。

總而言之,慢性腎臟病的預防與治療,需要從多方面著手,飲食控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透過低蛋白、低磷、低鉀的飲食策略,結合規律運動、控制慢性病、避免腎毒性藥物等措施,可以有效延緩腎功能惡化,降低洗腎風險。面對日益嚴峻的腎臟病盛行率,提升民眾的健康意識,並提供全面的護腎知識,將是維護國人健康的重要課題。未來,更應加強腎臟疾病的早期篩檢,並推廣健康飲食觀念,讓更多人能夠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守護腎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