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僕編制零增長 13常額及編外首長級位申請揭曉」

公務員編制在政府財政壓力下,實施零增長政策,然而,近年來頻頻出現開設或延長有時限編外職位,甚至增加首長級編外職位的現象,引發社會質疑政府是否以「後門」方式規避零增長承諾。面對龐大的財赤,政府一方面強調節流,另一方面卻在特首辦公室等部門增加人手,更顯矛盾。本文將深入探討香港政府在公務員編制上的操作策略,分析其背後的動因,以及這種做法可能帶來的影響。

自2022年以來,香港政府持續強調公務員編制零增長,旨在控制開支,應對財政挑戰。然而,根據立法會提交的數據顯示,在過去三年內,政府已增加45個首長級職位。儘管政府聲稱這些職位並非編制之外,而是屬於有時限的編外職位,但議員及輿論普遍質疑,這種做法實際上是變相增加人手,與零增長的目標背道而馳。東方日報曾批評此舉為「偽術」,指出政府口頭承諾零增長,卻透過開設編外職位來規避承諾。

這種情況的出現,與政府在財政上的困境密切相關。面對龐大的財政赤字,政府一方面需要削減開支,另一方面又需要維持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因此,政府傾向於透過開設有時限的編外職位來應付特定的工作需求,而避免直接增加常額編制。然而,這種做法也引發了對公共資源分配效率的質疑。頻開首長級編外職位,不僅增加了政府的開支,也可能導致資源錯配,影響公共服務的整體效能。根據資料顯示,上年度開設或保留的12個首長級有時限編外職位,開支已超過2億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強調節流的背景下,特首辦公室的編制卻有所增加。儘管新增的3個職位屬於非首長級,涉及266萬港元的開支,但仍然引發了社會的關注。這種情況反映出政府在不同部門之間,對於資源分配的優先順序可能存在差異。楊何蓓茵曾解釋,編外職位計算在編制之內,預計2025年3月31日,整體公務員編制為19.4萬,已包括首長級有時限編外職位。然而,這種解釋並未能完全平息社會的疑慮,因為議員們仍然擔心政府會利用編外職位來規避零增長承諾。

展望未來,香港政府需要更加透明地公佈公務員編制的相關數據,並加強對編外職位的監管。學者建議,政府應對編外職位進行中期評估,以確保其符合政策目標,並避免資源浪費。此外,政府也應積極探索其他節流措施,例如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等,以減輕財政壓力。同時,政府應加強與立法會和社會的溝通,解釋公務員編制政策的必要性,並聽取各方的意見,以建立更廣泛的共識。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香港的公共服務能夠在財政可持續的前提下,繼續為市民提供優質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