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細心臟起搏器 台灣學者提出體液供電新概念

全球最細心臟起搏器問世,體液供電概念引領微型醫療新紀元

近年來,微型醫療器械的發展日新月異,為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其中,心臟起搏器作為治療心律失常的重要醫療設備,其體積與能源供應一直是研究人員努力改進的重點。2025年4月初,全球最小的心臟起搏器問世,其體積比米粒還要小,更令人驚豔的是,它採用了由華人學者提出的體液供電概念,為微型醫療設備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

體液供電:微型醫療的能源革命

傳統的心臟起搏器需要定期更換電池,這不僅對患者造成不便,還可能帶來手術風險。而新型的微型起搏器則擺脫了對傳統電池的依賴,採用了體液供電的創新技術。這種技術利用人體體液中的化學能,通過生物燃料電池將其轉化為電能,為起搏器提供持續的能源供應。據悉,這一突破性的自供電概念是由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的中國博士後張亞敏提出的。張亞敏的研究團隊巧妙地利用了人體體液中葡萄糖、乳酸等物質,作為生物燃料電池的燃料,實現了起搏器的自主供電。

體液供電的優勢顯而易見。首先,它消除了定期更換電池的需求,降低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和手術風險。其次,體液供電是一種可持續的能源供應方式,無需外部充電或更換電池,更加環保和便捷。此外,體液供電技術的應用,也為其他微型醫療設備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微型感測器、藥物釋放系統等,有望在未來實現更精準、更便捷的醫療服務。

微型化趨勢:心臟起搏器技術的進步

除了體液供電,微型化也是心臟起搏器技術發展的重要趨勢。新型的微型起搏器體積僅有幾毫米,比傳統起搏器小了數十倍。這種微型化設計,使得起搏器的植入手術更加微創,減少了對患者的損傷和恢復時間。據報導,該起搏器的設計源於臨床需求,由美國西北紀念醫院的心臟外科醫生提出。他們希望能夠開發一種更小、更安全的起搏器,以滿足更多患者的需求。

微型化起搏器的應用,不僅可以減少手術創傷,還可以提高起搏器的植入成功率。由於體積小巧,微型起搏器可以更容易地植入到心臟的特定位置,確保起搏電極與心臟組織的良好接觸,從而提高起搏效果。此外,微型化起搏器還可以減少對周圍組織的刺激,降低術後併發症的風險。

全球合作與華人學者的貢獻

全球最細心臟起搏器的問世,是全球科學家共同努力的成果。美國、中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研究人員,在微型醫療、生物燃料電池、心臟疾病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為這一突破性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華人學者張亞敏在體液供電概念上的創新貢獻,為微型醫療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華人學者在國際科學領域嶄露頭角,為全球科技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在植物營養素與老化研究領域,香港理工大學與安麗公司成立了聯合實驗室,共同探索植物營養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此外,在天文學、地震工程等領域,華人學者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不僅提升了華人學者的國際聲譽,也為中國的科技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總而言之,全球最細心臟起搏器的問世,不僅是心臟起搏器技術的重大突破,也是微型醫療領域的重要里程碑。體液供電概念的提出,為微型醫療設備的能源供應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為未來更精準、更便捷的醫療服務奠定了基礎。在全球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有理由相信,微型醫療將在未來為人類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