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局:電子煙非「減害」產品,反駁控煙影響觀光

香港近年來積極推動控煙政策,尤其針對新型吸煙產品,如電子煙和煙機。醫務衞生局近期就相關議題作出明確回應,反駁了部分觀點認為控煙措施會損害遊客觀感,並重申電子煙與煙機並非「減害」產品。此舉反映了香港政府在公共衛生方面的堅定立場,以及對新型吸煙產品潛在危害的重視。

自2019年起,香港政府已採取一系列措施,旨在全面禁止另類吸煙產品。根據《2019年吸煙(公眾衞生)(修訂)條例草案》,政府禁止進口、製造、售賣、分發及宣傳電子煙等產品。此舉旨在防患於未然,避免市民接觸這些產品及其二手煙霧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並防止年輕人因這些產品而染上吸煙習慣。立法會亦有相關討論,探討應對吸煙問題的策略,並關注加味煙對年輕人的誘惑性。加味煙猶如「糖衣毒藥」,煙草商透過添加各種味道掩蓋煙草煙霧的刺喉性,以此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開始吸煙,並最終上癮。

然而,部分業界人士及議員質疑過於嚴厲的控煙措施可能會損害營商環境,打擊旅遊業。他們認為禁止加味煙等措施會影響酒吧等行業的生意,並可能令遊客感到不便。但醫務衞生局強調,保障公眾健康是首要任務,不能因為經濟利益而妥協。事實上,電子煙並非如部分人所宣稱的「減害」產品。台灣內科醫學會的研究指出,電子煙使用的利弊需要全面衡量,並存在「閘門效應」(Gateway Effect),即使用電子煙可能引導青少年進一步接觸傳統香煙。此外,電子煙也可能對健康造成多方面的危害,包括成癮性、毒性及潛在的致癌性。報導者The Reporter的分析也指出,業者強調電子煙較傳統紙菸少燃燒產生的致癌物質,但這並不能否定電子煙本身存在的健康疑慮。

更令人擔憂的是,近年來電子煙已成為青少年濫用毒品的載具之一。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指出,太空油毒品(依托咪酯)經常透過電子煙進行散佈,對青少年造成嚴重威脅。儘管政府已將依托咪酯列為毒品,但電子煙口味眾多,容易隱藏毒品,使得執法工作更具挑戰性。因此,加強對電子煙的管制,不僅是為了減少吸煙率,更是為了保護年輕人免受毒品的侵害。政府的控煙政策,包括全面禁止另類吸煙產品和禁止加味煙,都是基於科學證據和公共衛生考量,旨在為市民創造一個更健康的生活環境。

總而言之,香港政府在控煙方面的政策,並非簡單地限制個人自由,而是基於對公眾健康的深刻關切。電子煙和煙機並非無害的替代品,而是潛在的健康風險。透過全面禁止這些產品,以及加強對吸煙問題的監管,香港政府正努力為市民,尤其是年輕一代,打造一個無煙、無毒的健康未來。雖然控煙措施可能對部分行業造成影響,但保障公眾健康是更重要的目標,也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