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正常卻隱藏脂肪肝風險:她的驚人真相揭示」

BMI 正常≠不肥胖! 她體重標準卻驗出「中度脂肪肝」

近年來,健康意識抬頭,許多人開始關注自己的體重和體態。然而,僅僅依靠體重或BMI(身體質量指數)來評估健康狀況,卻可能產生誤判。越來越多的案例顯示,即使BMI處於正常範圍,甚至體重標準,仍可能罹患脂肪肝等慢性疾病。這提醒我們,健康並非單純的數字遊戲,更需要全面評估體組成和生活習慣。

BMI的局限性與脂肪肝的成因

BMI是透過身高和體重計算出來的指數,長期以來被廣泛應用於評估體重是否健康。然而,BMI的設計並未區分肌肉量和脂肪量,因此無法準確反映個體的體脂率。一位BMI為20的45歲金融業女主管,長期以來認為自己健康無虞,卻在健檢中發現三酸甘油脂過高,進一步檢查才確診為中度脂肪肝。這突顯了BMI的局限性,以及脂肪肝可能在體重正常者身上悄悄發生。

脂肪肝的成因複雜,除了肥胖、過度飲食和缺乏運動等因素外,不良的飲食習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許多人即使體型纖瘦,卻偏好高油、高糖、高鹽的重口味食物,例如麻辣燙、炸物等。這些食物會導致肝臟脂肪堆積,進而形成脂肪肝。此外,長期飲酒、藥物影響、以及某些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也可能增加罹患脂肪肝的風險。浙江一位OL,為了減肥而長期採取「餐餐水煮菜」的極端飲食方式,結果在體檢中竟發現中重度脂肪肝,更凸顯了飲食失衡對肝臟健康的危害。

瘦胖子的健康風險:心血管疾病與肝纖維化

所謂的「瘦胖子」,指的是BMI正常,但體脂率偏高的人。這類人往往外表看似健康,實際上卻面臨著更高的健康風險。研究顯示,「瘦胖子」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肥胖者高出52%,這與他們體內隱藏的腹部脂肪有關。腹部脂肪不僅會增加心臟負擔,還會釋放炎症因子,加速動脈硬化。

更令人擔憂的是,體重正常但有脂肪肝者,與肥胖且有脂肪肝者一樣,糖尿病與高血壓的風險比較高,肝纖維化程度也差不多。肝纖維化是脂肪肝發展到肝硬化的重要階段,一旦肝臟出現纖維化,就可能導致肝功能衰竭,甚至肝癌。中大肝臟護理中心指出,非肥胖人士的脂肪肝情況和過重者的差不多,惡化為肝纖維化的風險沒有區別,他們通常減重3-4%就能改善脂肪肝病況。這意味著,即使體重正常,也應積極改善生活習慣,預防脂肪肝的發生和發展。

全面打造健康體質:飲食、運動與定期檢測

面對脂肪肝的威脅,我們應該如何預防和改善?首先,要調整飲食習慣,減少高油、高糖、高鹽食物的攝取,增加蔬菜、水果、全穀類等健康食物的比例。同時,要避免過度飲酒,並注意藥物的使用。其次,要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增加肌肉量,降低體脂率。研究表明,即使減重3-4%,就能改善脂肪肝病況。

除了飲食和運動外,定期健康檢查也至關重要。透過肝功能檢查、肝臟B超等檢查,可以及早發現脂肪肝,並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許芷瑜醫師提醒,當下經量測,發現女子的BMI 24、體脂34%、腰圍82公分,體位、體脂和腰圍稍微超過標準,細問飲食狀況之後,更發現她平常超愛重口味食物。因此,除了關注BMI,更應重視體脂率和腰圍等指標,全面評估健康狀況。

總而言之,健康並非單純的體重數字,更需要關注體組成、生活習慣和定期檢測。即使BMI處於正常範圍,也應警惕脂肪肝的風險,並採取積極的預防和改善措施。透過正確的控糖減重飲食策略、運動習慣和定期檢測,全面打造健康體質,才能真正遠離慢性病威脅,擁有健康美好的生活。科學家也正重新定義肥胖標準,BMI已逐漸無法準確反映個體健康狀況,更需要綜合考量多項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