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携手「2025未來親子野餐日」推動食農教育親子共學

農業部積極參與「2025未來親子野餐日」活動,以教育夥伴的身分,攜手家長與孩子一同體驗食農教育的樂趣。此舉不僅體現了農業部對下一代教育的重視,更彰顯了推動永續農業與提升國民食育素養的決心。在現今社會,人與土地的連結日益疏離,食農教育的重要性更顯突出。透過親子共學的方式,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認識食物的來源、了解農業的價值,進而培養對土地的尊重與愛護之情,是建立永續農業發展基礎的重要一步。

食農教育:重塑人與土地的連結

食農教育的核心理念在於重新建立人與食物、農民、土地之間的鏈結。過去,人們對食物的認識往往停留在餐桌上的美味佳餚,對於食物的生產過程、農民的辛勞以及土地的付出卻知之甚少。這種疏離感不僅容易導致食物浪費,更可能影響國民的健康與環境的永續發展。農業部積極推動食農教育,正是希望透過各種活動與課程,讓大眾更深入地了解食物的本質,進而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與永續的生活方式。中央社的報導指出,食農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重新建立人與食物、農民、土地的鏈結,為推動永續農業發展奠定基礎。

親子共學:增進互動與培養品德

「2025未來親子野餐日」活動選擇親子共學的方式,更具有其獨特的意義。親子共學不僅能增進親子之間的互動與情感,更能讓孩子們在父母的陪伴下,更深入地體驗食農教育的樂趣。雲林縣東勢鄉公所表示,透過活動,希望大家更認識美麗的雲林在地文化,培養孩子成為有品德、愛家鄉的未來公民。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不僅能提升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更能培養他們的責任感與社會意識。此外,透過參與農業體驗活動,孩子們也能學習尊重生命、珍惜資源,並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

地方合作:推動食農教育多元發展

農業部參與「2025未來親子野餐日」活動,也體現了跨部門合作的重要性。除了農業部之外,各地方政府、教育機構以及社區組織也積極參與食農教育的推廣。例如,雲林縣東勢鄉公所積極推動社區大學的食農課程,每年開設超過五百門課程,吸引超過九千人次民眾參加,並榮獲教育部社區大學業務獎勵優等。高雄市政府教育局也轉知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辦理的環境教育體驗營及親子共學營計畫,顯示食農教育已成為各級政府共同重視的議題。這種多元合作的模式,不僅能擴大食農教育的覆蓋範圍,更能提升其成效與影響力。

總體而言,農業部以響應教育夥伴的身分參與「2025未來親子野餐日」活動,是推動食農教育的重要一步。透過親子共學的方式,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認識食物的來源、了解農業的價值,並培養對土地的尊重與愛護之情,對於建立永續農業發展基礎具有深遠的意義。未來,我們應持續加強食農教育的推廣,並鼓勵更多人參與其中,共同為創造一個更健康、更永續的未來而努力。同時,也應關注弱勢族群的食農教育需求,確保每個人都能享有平等的學習機會,讓食農教育的種子在每個角落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