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疑似氣體樽引發火災 男職員臉頸燒傷送院

今午(7日)約2時39分,香港中文大學中央道李卓敏基本醫學大樓發生氣體樽起火事件,一名男職員在處理氣體樽時不幸被燒傷,面部及頸部均有燒傷,現場救援人員已將其清醒送往沙田醫院治療,並全面貼上敷料,情況一度需要戴上氧氣。事件引起社會對實驗室安全,特別是氣體樽處理的關注。

氣體樽在科研和教學環境中應用廣泛,但其潛在危險性不容忽視。氣體樽內通常儲存著易燃、易爆或有毒的氣體,若操作不當或保管不善,極易引發事故。本次中大發生的事件,初步判斷與氣體樽有關,凸顯了氣體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根據渠務署於2018年發佈的安全手冊,安全管理涵蓋了多個層面,包括法規遵循、操作程序、設備維護以及應急響應等。手冊強調,安全操作不僅是保障人員安全的基石,也是維護整體運營穩定的關鍵。

氣體樽的種類繁多,包括可燃氣體(如氫氣、甲烷)、氧化性氣體(如氧氣、氮氣氧化物)、毒性氣體(如氯氣、氨氣)以及惰性氣體(如氦氣、氬氣)等。不同氣體的特性不同,所需的處理方式和安全措施也各不相同。例如,可燃氣體應遠離火源,避免靜電積聚;氧化性氣體應避免與有機物接觸,防止發生爆炸;毒性氣體應在通風良好的環境下使用,並配備相應的防護設備。此外,氣體樽的存放也需要特別注意,應放置在陰涼、乾燥、通風良好的地方,避免陽光直射和高溫。不同氣體之間應保持一定的距離,並設置明顯的警示標誌。

除了氣體本身的特性,氣體樽的材質和使用年限也是影響安全的重要因素。氣體樽通常由高強度鋼材製成,但長期使用後,可能會出現腐蝕、裂紋等問題,導致氣體洩漏甚至爆炸。因此,定期對氣體樽進行檢查和維護至關重要。檢查內容包括閥門、連接管、安全閥等部件的完整性和密封性,以及氣體樽的內壁腐蝕情況。對於使用年限過長的氣體樽,應及時更換,確保其安全可靠。此外,操作人員還應接受專業的培訓,熟悉各種氣體的特性和安全操作規程,掌握應急處理方法,提高安全意識和應變能力。

本次中大發生的氣體樽搶火事件,再次提醒我們,安全生產永遠是第一要務。科研機構和實驗室應加強安全管理,完善安全制度,定期開展安全檢查,提高安全意識,確保人員和財產的安全。同時,也呼籲相關部門加強對氣體安全監管,制定更加完善的標準和規範,從源頭上降低安全風險。透過全方位的安全防護措施,才能有效預防類似事故的再次發生,為科研工作者創造一個安全、穩定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