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品牌三年大手筆 捐助54項活動 總金額逾6.24億

香港「M」品牌計劃近年來備受爭議,尤其是在財政狀況告急的背景下,其撥款準則和效益更受到廣泛關注。過去三年,該計劃已支持54項大型國際體育賽事,總資助額高達6.24億港元。然而,隨著財赤壓力日益增加,政府正積極探討收緊撥款準則,預計相關調整將於新一輪財政預算案中公布。本文將深入探討「M」品牌計劃的背景、應用、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發展方向。

「M」品牌計劃於2005年由香港政府設立,旨在吸引更多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來港舉辦,藉此提升香港的國際形象,促進旅遊業和經濟發展。該計劃由「大型體育活動事務委員會」負責審批和管理,主要為符合特定標準的體育賽事提供資金資助。根據相關規定,主辦方需在活動舉辦前至少6個月提出申請,以便委員會進行評估。然而,近年來,部分活動的批准流程被質疑過於快速,例如2024年美斯友誼賽的資助申請,便引發了公眾對政府撥款準則的質疑。

除了審批流程外,「M」品牌計劃的效益也備受討論。儘管該計劃成功吸引了一些國際知名賽事來港,但部分賽事的實際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例如,根據明報的報導,過去六年僅有四場表演賽或邀請賽獲得資助,而這些賽事往往難以吸引大量本地觀眾,未能有效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此外,部分商戶也反映,即使有「M」品牌活動加持,也未能帶來顯著的客流增長,顯示該計劃在商業效益方面仍有待提升。

面對財政壓力,政府正積極考慮調整「M」品牌計劃的撥款準則。一方面,政府希望確保資金得到有效利用,避免資源浪費;另一方面,也希望提高計劃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回應公眾的質疑。有學者建議,未來應更加注重賽事的競爭性,鼓勵舉辦更多具有吸引力的國際賽事,而非僅僅局限於表演性質的活動。此外,還應加強對賽事舉辦方的監管,確保其遵守相關規定,並提交詳細的財務報告,以便評估其效益。中國銀行在過去一年的報告中也強調了穩健的財務指標和海外業務的發展,這也反映了在全球經濟環境下,審慎的財務管理的重要性。

「M」品牌計劃作為香港推動盛事經濟的重要一環,其未來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如何在有限的財政資源下,最大化其效益,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是政府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除了調整撥款準則外,還應積極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吸引更多私營企業參與贊助,共同推動香港體育事業的發展。同時,也應加強與其他地區的交流合作,學習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為「M」品牌計劃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