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水大腸桿菌超標,發展局回應:媒體報道不全面
近期,香港社會對於東江水水質的關注度再次提升。有媒體報道指出東江水大腸桿菌含量超標,引發市民對飲用水安全的擔憂。然而,發展局隨後發聲反駁,認為相關報道內容以偏概全,未能全面反映東江水的水質狀況。此事件不僅涉及公眾健康,更關乎香港與內地水資源合作的信任基礎。
香港自1960年代起開始引進東江水,以應對日益增長的人口用水需求。東江水在香港的供水系統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為數百萬市民提供生活和工業用水。因此,東江水的水質安全直接影響香港的公共衛生和經濟發展。過去,東江水質問題偶有發生,例如2008年便曾出現東江水部分樣本大腸桿菌超標的情況,當時的檢測結果顯示,部分樣本的大腸桿菌含量甚至達到每公升4,000粒,雖然隨後再次抽驗結果有所改善,但仍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發展局的回應強調,媒體的報道以個別日期的數據作為整體情況的依據,有違科學及國際做法。實際上,東江水的水質監測是一個持續且嚴格的過程。香港政府與廣東省政府建立了完善的水質監測合作機制,定期對東江水進行抽樣和檢測,並公開相關數據。根據發展局的資料,香港接收的東江水水質完全符合國家訂定的最高標準。然而,過去的數據也顯示,東江水的水質並非完全穩定,偶爾會出現一些偏離標準的情況,例如2018年及2022至23年錄得的埃希氏大腸桿菌群含量曾經偏離標準。這些偏離通常與特定時期的天氣狀況或水庫管理有關,並非普遍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水質問題的解讀,不同角度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媒體在報道時,有責任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和客觀性,避免以偏概全或誇大事實,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而政府則有義務公開透明地發布水質監測數據,並及時向公眾解釋相關情況,以增強公眾的信任。此外,持續改進水質監測技術和管理措施,也是確保東江水水質安全的關鍵。例如,加強對東江流域的污染源監控,提升水庫的管理水平,以及採用更先進的水處理技術,都有助於提高東江水的整體水質。
總而言之,東江水水質問題是一個複雜且敏感的議題。發展局的反駁旨在澄清媒體的誤導性報道,強調東江水水質的整體狀況符合國家標準。然而,過去出現的水質問題也提醒我們,必須持續關注東江水的水質安全,並不斷完善水質監測和管理機制。只有通過政府、媒體和公眾的共同努力,才能確保香港市民飲用水的安全,維護香港的公共衛生和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