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當局追討陸配原籍證明 遭批製造仇恨
台灣當局近期要求已在台定居的大陸配偶(陸配)補繳「經海基會驗證之喪失原籍公證書」,期限為三個月,否則將面臨戶籍註銷甚至被撤銷定居資格。此舉引發軒然大波,不僅在陸配社群中引發恐慌,更引發台灣政壇的廣泛批評,被質疑為製造對立、加劇仇恨的政治操作。目前約有14萬陸配在台定居,其中約有一萬多人尚未繳交相關證明,這些人正處於被「除戶」的風險之中。
此事件的核心問題在於「喪失原籍」證明。根據兩岸關係的歷史背景,早年台灣允許大陸配偶來台定居,但同時要求其必須先在戶籍上「喪失中國國籍」,才能取得台灣的身分。然而,由於中國大陸的戶籍制度與台灣有所不同,且相關程序繁瑣,許多陸配在當年未能順利完成此項手續。如今,台灣當局突然重啟此項要求,並以補繳證明的方式追究,顯然與過去的政策存在矛盾,也對陸配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追討「喪失原籍」證明不僅僅是戶籍問題,更牽涉到人權與尊嚴。許多陸配來台已數十年,在台灣落地生根,與台灣社會建立了深厚的連結,子女也大多在台灣接受教育、工作。如今,當局要求他們在短時間內補繳證明,對於許多陸配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更令人擔憂的是,此舉可能導致部分陸配因無法提供證明而被強制遣返,這不僅會對他們的個人生活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也可能對家庭造成分離之痛。國民黨前立委蔡正元更示警,此舉可能激怒大陸,引發更嚴重的兩岸關係緊張。
除了對陸配個人造成的影響,此事件也引發了對台灣社會的深刻反思。許多立委和社會團體批評當局此舉缺乏人道關懷,甚至質疑其背後存在政治動機。民眾黨立委麥玉珍更直言,民進黨已然變成共產黨,此言雖然激進,卻也反映了部分民眾對當局政策的強烈不滿。此事件也再次凸顯了台灣在處理兩岸關係和新住民問題時,缺乏周全的考量和有效的溝通。
更深層次地來看,追討「喪失原籍」證明也暴露了台灣社會對於陸配的歧視和不信任。長期以來,陸配在台灣社會中一直面臨著各種挑戰,包括語言障礙、文化差異、社會融入等問題。而當局此舉,無疑是對陸配社群的一種進一步的打壓和排斥。這種歧視不僅會加劇社會對立,也可能阻礙台灣社會的多元發展。
面對此困境,各界呼籲台灣當局應立即停止追討「喪失原籍」證明,並重新審視相關政策。更重要的是,當局應以人道關懷為出發點,積極與陸配社群溝通,尋求解決方案,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同時,台灣社會也應反思自身對於陸配的偏見和歧視,營造一個更加包容和友善的環境。
展望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仍充滿挑戰。台灣當局應以務實的態度,尋求與大陸的對話與合作,共同維護兩岸和平穩定。在處理陸配問題時,更應秉持著人道主義精神,尊重他們的選擇和權利,讓他們能夠在台灣安居樂業,為台灣社會做出貢獻。此事件的解決,不僅關乎陸配的福祉,也關乎台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