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持續強風背後:長時間、廣範圍的致災風險」
華北地區近期遭遇罕見且強烈的大風天氣,其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風力強勁,並伴隨著較高的致災風險,引發廣泛關注。此次大風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氣候變遷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的體現。本文將深入探討此次大風的成因、影響,以及未來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策略,並結合香港地區面臨的氣候風險,探討發展機遇。
大風成因與特點
根據中國新聞網報導,馬學款指出,此次華北等地的大風具有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風力強、致災風險高等特點。北京氣象台更將於近日發佈大風橙色預警信號,預計12日白天將迎來風力最強時段。這種強烈大風的形成,與較強冷空氣的影響密切相關。冷空氣南下與暖濕氣流的交匯,產生強烈的對流運動,進而形成強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大風的「極端性」尤為突出。這不僅體現在風力等級上,更體現在其持續時間和影響範圍上。傳統的大風天氣通常持續時間較短,影響範圍也相對有限,而此次大風卻能覆蓋廣大的華北地區,並持續數日,這都增加了其帶來的風險。除了華北地區,新疆東區和南疆也預計將受到較強冷空氣的影響。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加速,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都在增加。香港也未能倖免。香港01的報導指出,香港受到颱風吹襲的次數日趨頻密,強颱風持續的時間也有所延長。這與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趨勢相符。氣候變遷不僅增加了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也使其更具破壞性。
大風帶來的影響與風險
強烈大風會對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造成多方面的影響。首先,大風可能導致電力設施受損,造成大範圍停電,影響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其次,大風可能吹倒樹木、廣告牌等,造成財產損失,甚至危及人身安全。此外,大風還可能影響交通運輸,導致航班延誤、高速公路封閉等。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大風可能引發次生災害。例如,大風可能導致森林火災,或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這些次生災害往往比大風本身造成的損失更大。因此,在應對大風天氣時,不僅要做好防風措施,還要預防和應對可能發生的次生災害。
在香港,颱風是常見的極端天氣事件。李氏力場對抗熱帶氣旋記錄表顯示,香港經常受到熱帶氣旋的影響。雖然香港擁有完善的應急管理體系,但強颱風仍然可能對香港造成嚴重的破壞。例如,2017年的颱風「天鴿」就對香港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策略
面對日益頻繁和強烈的極端天氣事件,我們需要採取更加積極和有效的應對策略。首先,要加強氣象監測和預報能力,提高對極端天氣事件的預警精度和時效性。其次,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抵禦極端天氣事件的能力。例如,可以加固電網、提高排水能力、加強建築物的抗風能力等。
此外,還需要加強公眾的防災意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例如,可以通過宣傳教育、演練等方式,讓公眾了解極端天氣事件的危害,掌握應對方法。同時,還需要建立完善的應急管理體系,確保在極端天氣事件發生時,能夠迅速有效地組織救援。
香港大學經管學系的研究表明,化氣候風險為發展機遇是可行的。香港可以利用自身在金融、科技等方面的優勢,發展氣候適應和減緩技術,為全球應對氣候變遷做出貢獻。例如,可以發展綠色金融、推廣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等。
總而言之,此次華北地區的大風天氣,以及全球範圍內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發,都提醒我們,氣候變遷已經成為一個嚴峻的挑戰。我們需要採取更加積極和有效的應對策略,不僅要減輕極端天氣事件帶來的損失,還要將氣候風險轉化為發展機遇,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