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時代,工廠重建標準金額補價分拆,現代化降價近三成
香港政府近期宣布更新工廈重建的標準金額補地價格制度,引入了一項重要的變革:將「商業」及「現代工業」用途分拆計算。此舉變相導致現代工業用途的重建補價最高降低近三成,為工廈重建市場帶來了顯著的影響。此政策調整旨在更精準地反映不同土地用途的價值,並鼓勵更多工廈業主考慮重建,以促進城市更新和經濟發展。
自2021年推出工廈重建標準金額補地價先導計劃以來,政府一直致力於探索更有效率和透明的補地價評估機制。傳統的補地價評估方式往往耗時且複雜,容易產生爭議。標準金額補地價的引入,為業主提供了一個更具確定性的選擇,有助於加快重建進程。然而,早期的標準金額方案並未區分不同用途的工廈,導致一些現代工業用途的重建成本相對較高,阻礙了相關項目的發展。
此次政策調整的核心在於對工廈用途的更細緻劃分。地政總署明確將「商業」和「現代工業」用途分開計算補地價,反映了市場對不同類型工廈的需求差異。現代工業用途通常涉及較低的土地價值和較高的重建成本,因此分拆計算後,補地價得以顯著降低。根據香港01及明報財經網的報導,現代工業用途的重建補價最高可降低近三成。這對於那些有意將舊式工廈改造成現代化工業設施的業主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能夠降低重建門檻,提升項目的投資回報率。
值得注意的是,新措施的生效日期追溯至今年四月一日,意味著在此日期之後提交的重建申請將適用新的補地價計算方式。政府資訊服務處的官方消息指出,此舉旨在鼓勵更多工廈業主積極參與重建,從而促進城市更新和經濟發展。仲量聯行早於2021年便指出,政府推行工廈標準補價,定必重燃投資者對投資工廈的興趣。立法會的會議紀錄也顯示,政府曾考慮擴展標準金額補地價的適用範圍,並將工廈重建的標準金額安排恆常化,以進一步推動工廈的轉型。
總而言之,此次工廈重建標準金額補地價的分拆,是政府在不斷完善土地政策方面所邁出的重要一步。通過更精準地反映不同土地用途的價值,降低現代工業用途的重建成本,政府旨在鼓勵更多工廈業主參與重建,從而促進城市更新和經濟發展。此政策調整不僅為工廈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香港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