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中部發生5.4級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
近期,緬甸中部地區頻繁發生地震,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6月2日,緬甸中部實皆省明金市東北方向再次發生規模5.4級地震,震源深度達71公里。此前,3月28日緬甸中部曾發生規模7.7級強烈地震,震中位於實皆市西北面16公里處,震源深度僅10公里,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而更早的3月13日,緬甸中部蒙育瓦市以北112公里地區也記錄到規模5.4級地震,震源深度約100公里。這些地震的頻繁發生,凸顯了緬甸地質環境的複雜性與地震風險。
緬甸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的複雜區域,地殼活動頻繁,因此地震是常發的自然災害。此次6月2日的5.4級地震,雖然規模相對較小,但仍引起了當地居民的恐慌。根據緬甸氣象和水文局的報告,地震發生時,震源深度為71公里,這意味著地震能量在地下釋放,對地表造成的直接破壞相對較小,目前暫未收到人員傷亡報告。然而,頻繁的地震活動仍然可能對當地建築結構造成潛在影響,並增加次生災害的風險,例如山體滑坡和泥石流。
值得注意的是,緬甸在3月28日遭遇的7.7級強烈地震,其震源深度僅為10公里,屬於淺源地震,破壞力極強。根據BBC的報道,地震震中靠近該國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距離首都內比都約100公里。地震發生後,緬甸軍政府罕見地向國際社會發出求援,顯示了此次地震造成的災情之嚴重。據新華社報道,截至目前,地震已造成逾百人遇難,數千人受傷,數百人失蹤。緬甸消防隊迅速展開緊急搜救工作,但由於災區交通不便,搜救進度受到限制。此外,維基百科的資料顯示,此次地震的規模最初被美國地質調查局測定為7.7級,泰國官方測得里氏震級為8.2級,顯示了地震能量的巨大釋放。
除了緬甸本土的地震外,全球範圍內近期也發生了多次7級以上的大地震,這也引發了人們對全球地震活動加劇的擔憂。香港01的報道指出,在緬甸地震發生前的十天內,全球就多次發生7級以上的大地震,顯示全球地震活動呈現出一定的活躍趨勢。這種全球性的地震活躍,可能與地殼運動的變化、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等因素有關。因此,加強地震監測、提高防災意識、完善應急預案,對於降低地震災害風險至關重要。緬甸作為一個地震多發國家,更需要加強地震防災工作,提高建築物的抗震能力,並加強對公眾的地震知識普及,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地震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