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外交:從中東到伊朗,2.0版的「任意妄為」
如果我們從對外事務的維度來看,特朗普的外交行動可以分成三大板塊。以俄烏戰爭為核心議題的歐洲板塊,當中最重要的發展就是2月中以來由特朗普、普京等各方提出的停火建議與談判呼籲。然而,這些努力的成效仍然不明朗,戰爭的走向充滿變數。同時,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以及與伊朗的核協議問題,也成為特朗普外交政策的另一重要考量。特朗普不僅對普京表達了憤怒與不滿,還威脅伊朗若不達成核協議將進行轟炸,顯示其強硬的姿態。這種「隨心所欲」的外交風格,與傳統的外交模式截然不同,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在貿易方面體現在其對關稅的偏愛。他曾在競選期間承諾,若再次執政將對所有來自中國的產品徵收60%的關稅。2024年10月,特朗普更明確表示,他“字典裡最美好的詞就是關稅”,這顯示了他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堅定立場。這種高關稅政策,不僅可能對全球貿易體系造成衝擊,也可能對台灣經濟產生影響,特別是出口和民間投資等關鍵引擎。學者指出,特朗普以關稅為手段,旨在獲取戰略物資,台灣需要謹慎應對,避免過早暴露自身底牌。
此外,特朗普對於國際事務的處理方式,往往缺乏具體細節,但基於不干預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原則。他試圖「清理戰場」,但其具體策略和目標仍然模糊不清。例如,在美伊關係方面,特朗普曾對伊朗下最後通牒,要求其在兩個月內接受協議,縮減甚至全面終結核計劃。然而,這種強硬的姿態是否能夠有效解決問題,仍然存在疑問。川普特使在與伊朗的談判中,將聚焦於兩關鍵問題,試圖尋求突破,但進展緩慢。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政策立場並非一成不變,他經常根據自身利益和政治考量調整策略。他曾表示拜登的赦免令無效,顯示其對前任政府政策的不滿,並試圖推翻既定事實。這種隨心所欲的風格,使得其外交政策充滿不確定性,也增加了國際社會的預測難度。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外交政策前瞻,以及美國對華戰略態勢,都將受到其個人風格和政策取向的深刻影響。
總而言之,特朗普的「2.0外交」以其獨特的風格和強硬的立場,正在重塑國際政治格局。從俄烏戰爭、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到與伊朗的核協議問題,以及對中國的關稅政策,特朗普的每一個舉動都牽動著全球的 nerves。他的「美國優先」政策,以及不干預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原則,將持續影響著國際關係的發展。面對這種充滿不確定性的局面,各國需要保持警惕,並做好應對各種挑戰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