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引發內地出口減少?鄧普頓分析通縮難題
中美關稅戰持續延燒,不僅對全球貿易造成衝擊,更牽動著中國經濟的走向。富蘭克林鄧普頓新興市場股票團隊基金經理廖亦平近期指出,關稅戰可能導致中國出口減少,進而加劇中國難以擺脫通縮的困境。此觀點引起市場廣泛關注,也凸顯了地緣政治風險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中國經濟在經歷了疫情後的復甦,面臨著多重挑戰。儘管官方數據顯示第一季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3%,其中出口更增長6.9%,但進口卻下降了6%,顯示內需依然疲軟。這種進出口結構的不平衡,以及全球經濟下行壓力,都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復甦增添了不確定性。廖亦平的憂慮,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他認為,美國可能進一步升級對華關稅,這將直接影響中國的出口能力,進一步壓縮經濟增長空間。
通縮,指的是物價持續下跌的經濟現象。雖然短期內物價下跌對消費者而言似乎有利,但長期而言,通縮會抑制企業投資和生產,導致經濟停滯甚至衰退。中國目前正努力擺脫通縮陰影,但關稅戰的加劇,無疑會增加這一過程的難度。廖亦平的分析,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觀點不謀而合,IMF也指出美國關稅將令中國面臨更大的通縮壓力。這表明,國際社會普遍對中國經濟前景抱持謹慎態度。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競選過程中揚言提高關稅,但近期卻釋放出緩和信號,表示可能降低部分對華關稅。然而,這種轉變是否能真正緩解關稅戰的影響,仍有待觀察。特朗普的政策風格向來多變,其承諾的可信度也備受質疑。此外,即使關稅降低,也未必能完全消除關稅戰對中國出口造成的損害。中國企業可能需要時間適應新的貿易環境,並尋找替代市場。
面對複雜的國際經濟形勢,中國政府也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除了加強國內需求外,中國還積極拓展多元化的貿易夥伴關係,例如透過「一帶一路」倡議,加強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聯繫。然而,這些措施能否有效抵禦關稅戰的衝擊,仍需時間驗證。此外,中國企業也需要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加強技術創新,才能在全球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總而言之,中美關稅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不僅可能導致出口減少,還可能加劇通縮風險。儘管美國關稅政策出現了一些緩和信號,但未來走向仍不明朗。中國需要積極應對挑戰,加強國內需求,拓展多元化貿易夥伴關係,並提升企業競爭力,才能在全球經濟變局中保持穩定發展。廖亦平的警告,提醒我們關注地緣政治風險對全球經濟的深遠影響,並為可能出現的經濟下行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