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自毀長城,利益分配不公引發社會動盪

長期利益分配不公,如同在堅固的長城上鑿開缺口,最終將導致社會結構的崩塌。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執政風格,以及其所推行的政策,正如同對自身長城進行自毀性破壞的警醒,提醒世人一個社會若存在嚴重的不公,極易被反智的民粹主義所裹挾。這種現象不僅僅局限於美國,更在全球範圍內具有普遍的警示意義。

特朗普的崛起,並非偶然。他成功地捕捉了美國社會中一部分人長期以來被忽視的焦慮與不滿。這些人感受到全球化、產業轉型以及社會變革帶來的衝擊,認為自身利益受到損害。然而,特朗普所提供的解決方案,並非基於對問題的深入分析和理性應對,而是訴諸於情緒化的口號和簡單化的對策,例如貿易保護主義和排外主義。這種做法雖然在短期內獲得了一部分支持,卻未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加劇了社會的撕裂與對立。正如香港01的文章所指出的,這無疑是「病急亂投醫」,但卻警醒世人,如果一個社會存在嚴重不公,勢必容易被反智的民粹主義裹挾。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美國社會的利益分配長期存在結構性的不公。經濟增長帶來的紅利,並未公平地惠及所有階層,而是集中在少數精英手中。中產階級的收入停滯不前,甚至出現下降,而底層人民的生活則更加艱難。這種不公不僅體現在經濟方面,也體現在政治、教育、醫療等各個領域。歷史學家許倬雲指出,這種長期積累的不公,是滋生社會動盪和民粹主義的重要根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也提供了佐證,改革開放初期,雖然經濟快速發展,但由於利益分配不均,導致大量工人失業,社會不穩定。這種情況在習近平執政後,也持續存在,權力來源是各方利益妥協的結果,全面改革觸及既得利益,難以推行。

特朗普的貿易戰,更是對這種不公的加劇。他以保護美國工人為名,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試圖重振美國製造業。然而,正如香港01的另一篇文章所分析的,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與美國普通民眾的利益背道而馳。關稅的增加,最終轉嫁到消費者的身上,提高了生活成本,降低了購買力。同時,貿易戰也擾亂了全球供應鏈,對美國企業造成了不利影響。這種短視的政策,不僅未能實現其宣稱的目標,反而損害了美國的整體利益。此外,特朗普試圖孤立中國的策略也宣告失敗,美元的崩盤更是證明了他的政策失誤。立法會的會議紀錄中也提到,香港的經濟底子雖好,但自毀長城,人心惶惶,容易被國際炒家有機可乘。

總而言之,特朗普的執政,是一次深刻的警醒。它提醒我們,一個社會的穩定與繁榮,不僅需要經濟的增長,更需要公平的利益分配。如果長期忽視社會的不公,任由貧富差距擴大,最終將會導致社會的撕裂與動盪。如同在長城上鑿開缺口,看似一時的策略,卻會帶來長遠的災難。只有建立一個更加公平、公正、包容的社會,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的發展,避免重蹈覆轍。愛+經濟學強調投資活動建立在平等、獨立、相互欣賞基礎上的利益結合,這正是實現公平分配的關鍵。而當代社會更應思考如何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保持精神層面的平衡,正如老子與莊子所提倡的「無」的概念,尋求有與無之間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