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揭示香港助中國企業突破美國封鎖

引言
在全球經貿格局劇變的背景下,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於2025年4月25日在浙江寧波明確提出,香港正部署為中國企業突破美國封鎖提供關鍵支持。此舉不僅反映中美戰略競爭加劇的現實,更凸顯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在國家經濟安全中的獨特角色。本文將從供應鏈重組、國際金融樞紐功能及區域合作三個層面,剖析香港如何協助內地企業應對外部風險。

供應鏈服務機制:構建離岸貿易新體系

李家超指出,特區政府與貿發局已於2024年底建立「高增值供應鏈服務機制」,協助內地企業在港設立管理離岸貿易的國際總部[2][3]。此機制聚焦三大方向:

  • 風險分散:通過香港多元化的物流網絡與自由港地位,幫助企業繞過美國關稅壁壘,例如將中轉倉儲節點轉移至東南亞或中東地區;
  • 合規管理:利用普通法體系下的法律專業服務,為跨境交易提供符合國際規則的合同架構;
  • 技術整合:引入區塊鏈溯源技術強化供應鏈透明度,降低被制裁風險[1][4]。
  • 此部署呼應了中國「雙循環」戰略中強化海外節點的要求。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近30%的中轉貿易經香港處理,其成熟的海關清關系統(平均處理時間僅2小時)成為關鍵優勢。

    金融樞紐升級:對沖美元霸權衝擊

    面對美國單邊主義抬頭[3],李家超強調國際資本正重新評估香港作為進入內地市場的「緩衝器」價值[2]:
    資本避險池:2024年港股新增上市中概股募資額同比增長40%,反映企業對美元融資依賴度下降;
    人民幣離岸中心深化:金管局推動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試點覆蓋東盟10國央行系統;
    ESG金融創新:「綠色債券通」日均交易量在2025年首季突破50億港元規模[5]。

    值得關注的是,《財政預算案》新增100億港元專項基金用於培育合規科技(RegTech)人才庫——這直接針對美國長臂管轄中的數據合規挑戰。

    甬港聯動模式:區域協作樣板工程

    寧波作為長三角製造業重鎮與全球第一大港所在地(寧波舟山港連續14年貨物吞吐量居首),其與香港的合作具備示範意義[3][4]:

    | 領域 | 寧波優勢 | 香港賦能 |
    |————-|————————|————————–|
    | 智能製造 | 工業機器人產能佔全國18% | IP融資、技術併購中介 |
    | 跨境電商 | 「義烏模式」產業集群 | DTC品牌全球化運營服務 |
    | 港口經濟 | 「21世紀海上絲路」樞紐 | BDI指數衍生品風險對沖工具 |

    李家超特別提及習近平主席致信寧波籍港商的深意——這種基於鄉誼文化的政商網絡有助形成非正式溝通渠道以應對突發性制裁危機[3]。

    當前全球經濟秩序正經歷冷戰後最深刻重構。正如李家超所言,「經貿新秩序的形成過程必然伴隨陣痛」,但透過制度型開放(如CPTPP標準接軌)與實體經濟韌性建設並舉的模式下,「一國兩制」框架反而因中美博弈強化了其戰略緩衝價值。未來需觀察的是如何在維護國家安全與保持資本流動效率之間取得精準平衡——這將是檢驗「東方之珠」能否持續閃耀的核心命題。

    資料來源:

    [1] points-media.com

    [2] www.hk01.com

    [3] news.rthk.hk

    [4] www.guancha.cn

    [5] news.tvb.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