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客去年投保金額創歷史第二高

近年來,香港保險市場持續吸引內地訪客投保,成為跨境金融服務的重要樞紐。根據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源自內地訪客的新造保單保費達627.99億港元(約628億港元),按年增長6.5%,創下有紀錄以來第二高[1][2][4]。這項數據不僅反映香港保險產品的競爭力,更凸顯兩地經濟融合的深化趨勢。本文將從市場規模、產品結構與政策環境三方面切入,探討此現象背後的驅動因素及其對行業的影響。

市場規模與增長動力

2023年內地訪客新造保單數目達22.54萬份,較前一年增加15.4%[1][3],增速顯著高於保費增幅(6.5%),顯示中小額保單比例可能提升。從歷史數據觀察,此類投保高峰通常與匯率波動、理財需求轉移及政策開放相關。例如,人民幣兌港元匯率近年維持相對穩定區間,降低跨境投保的匯兌風險;同時內地居民對多元化資產配置的需求上升,促使更多中產家庭選擇香港作為財富管理平台。此外,香港的金融市場穩定性和透明度,使得內地投資者對香港保險產品更加信任,進一步推動了保單的購買。

「跨境理財通」等機制的擴容,為資金流動提供便利化支持,這些政策措施不僅降低了跨境投資的門檻,也增強了內地居民對香港保險市場的信心。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進一步推進,跨境金融服務的需求將持續增加,這將為香港保險市場帶來更多的增長機會。此外,香港的法律體系和監管環境相對完善,這也為內地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使得他們更願意選擇在香港購買保險產品。

產品結構與消費偏好

在總額628億港元的保費中,「儲蓄型」與「保障型」產品仍佔主導地位。值得關注的是,「合資格延期年金」全年共發出約7萬份,引進保費45億港元[5],反映退休規劃需求漸成新興增長點。業界分析指出,香港年金產品具備稅務優惠、靈活提取及美元計價等優勢,尤其吸引計劃海外養老或子女留學的家庭。這些年金產品不僅提供了穩定的退休收入,還能夠抵禦通脹風險,對於那些有長期財務規劃需求的家庭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重疾險」因涵蓋全球醫療網絡服務持續受青睞,部分高端醫療險種更結合私立醫院直付功能以提升競爭力。隨著全球醫療技術的進步,內地居民對高品質醫療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這使得香港的重疾險產品在內地市場中具有很大的競爭優勢。此外,香港的醫療保險產品通常涵蓋全球範圍內的醫療服務,這對於那些經常出國旅行或居住的內地居民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監管框架與行業挑戰

儘管市場表現強勁但隱憂浮現:首先,28.6%的佔比意味著個人業務對單一客群依存度偏高[1][4],需警惕政策變動風險;其次,銷售流程合規性壓力增加——近期監管機構已加強對「地下保單」及誤導銷售行為的稽查力度;再者,服務承載力面臨考驗:部分保險公司透過數碼化轉型應對激增需求,例如推出AI核保系統縮短審批週期至48小時內完成。這些挑戰需要保險公司在未來的發展中加以重視,並採取相應的措施來應對。

首先,保險公司需要加強風險管理,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客群,這樣可以降低政策變動帶來的風險。其次,保險公司需要加強合規管理,確保銷售流程的合法性和透明度,避免出現誤導銷售行為。最後,保險公司需要加強數碼化轉型,提升服務效率,以應對市場需求的激增。這些措施不僅能夠提升保險公司的競爭力,還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結論

綜觀全局,「628億現象」既是香港金融業韌性的體現亦揭示深度調整的必要性。短期而言,隨着粵港澳大灣區跨境支付系統升級預計將進一步釋放投保潛能;中長期則需推動產品差異化發展並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以實現可持續增長模式,最終鞏固其亞洲風險管理中心的核心地位。香港保險市場在未來的發展中,需要不斷創新,推出更多符合內地居民需求的產品,並加強市場監管,確保市場的穩定性和透明度。

此外,香港保險市場還需要加強與內地市場的合作,推動跨境金融服務的發展,這樣可以進一步釋放市場潛力,促進兩地經濟的融合。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進一步推進,香港保險市場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機會,這需要香港保險公司積極應對,抓住機遇,實現可持續增長。總之,香港保險市場在未來的發展中,需要不斷創新,推動產品差異化發展,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並加強市場監管,確保市場的穩定性和透明度,這樣才能夠實現可持續增長,鞏固其亞洲風險管理中心的核心地位。

資料來源:

[1] www.stheadline.com

[2] www.singtao.ca

[3] std.stheadline.com

[4] stnn.cc

[5] www.takungpao.com.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