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港,這片璀璨水域,不僅是香港的地理心臟,更是承載著無數城市記憶與發展夢想的靈魂。紅磡海濱,作為維港邊緣的一塊重要拼圖,正迎來一次史無前例的巨大變革。一項大型商住發展計劃如同一艘即將啟航的巨輪,錨定在這片充滿潛力的海岸線上,它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疊,更是城市功能重塑、景觀升級與生活模式再定義的宏大藍圖。這項計劃的提出,不僅牽動著地產市場的敏感神經,更引發了公眾對於海濱公共空間、交通影響及城市願景的熱烈討論。
擘劃維港新章:紅磡海濱的藍圖願景
這項由發展局提出的初步建議,旨在將紅磡站周邊及海濱共約24公頃的廣闊區域,其中包含約14公頃的土地和約10公頃的水體,打造成一個集商業、住宅、娛樂、旅遊於一身的「海濱新地標」。這絕非一般意義上的房地產開發,而是對整個區域進行深度整合與優化,力圖激發其沉睡已久的巨大潛力。項目將完整保留紅磡站和香港體育館(紅館)這兩個重要的城市節點,並在此基礎上,從多個維度進行提升。
核心規劃包括在前碼頭用地發展具標誌性的綜合娛樂商業設施,提供多元化的餐飲與「娛樂型零售」體驗。更引人矚目的是,計劃在海濱興建一座地標性的商住兩用大樓,初步建議高度可達約230米,樓高約50層,接近尖沙咀維港文化匯的高度。這座摩天建築的頂層或將開放予公眾,並考慮設置一系列刺激有趣的休閒娛樂設施,例如空中步道、滑梯、滑索、觀景台等,配合高空餐飲體驗,讓市民和遊客能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與角度俯瞰維港美景。
除了引人注目的高層地標,臨海區域也建議作住宅發展,預計共可提供約1300個私人住宅單位,總樓面面積約佔整體發展的四成。 項目總樓面面積初步可提供約19.95萬至21.74萬平方米,其中約40%用於住宅,57%用於酒店及零售設施,餘下的3%則規劃為遊艇會用途。
激活海岸線:多元功能的融合與再造
新規劃方案對於海濱功能的激活可謂不遺餘力。在前貨場碼頭用地以西的水體,建議邀請私人機構建設和營運遊艇停泊設施,初步估算可容納最多約200艘遊艇,配合岸上零售和娛樂設施,旨在吸引高消費旅客群體,推動遊艇旅遊產業發展。 而前碼頭以東的水體則建議提供浮台等水上休閒設施,為公眾提供更多元的水上活動選擇,並可作為戶外表演場地。
整體而言,項目不僅提供住宅和傳統商業空間,更強調「娛樂」和「體驗」元素,例如在平台上建議興建的兩幢酒店及商場,以及約69萬平方呎的零售空間,分佈在海旁及平台上的大廈內,期望吸引更多市民和旅客到訪紅磡消費,將紅磡站一帶打造成新的「聚腳點」。 短期內,前碼頭部分工程將會動工,目標在明年首季完成路面部分後,開放為短期休憩用地至2028年,讓市民提前享用部分海濱空間,成為新的「打卡」熱點,並提供270度的維港開闊視野。
交通樞紐的優化:連接四方的暢達網絡
除了海濱區域的發展,紅磡站周邊的交通設施優化是整個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現時散落在紅磡站附近的運輸設施將會整合及優化。 建議在一小段梳士巴利道及前紅隧收費廣場的南行巴士站位置,構建一個約7300至7.9萬平方米的平台,其地面層將用作重新配置現時紅隧過海巴士轉乘站,並興建上蓋大樓。原本位於紅磡站以北的露天公共運輸交匯處,也將遷至新大樓內紅隧過海巴士轉乘站的上一層。
為提升行人暢達度,當局建議優化現有行人連接,包括改善紅磡站前往紅館的有蓋行人通道,加闊及翻新連接紅磡站至尖東及香港理工大學的行人天橋,並進行綠化。 同時,計劃新建行人連接,包括一條橫跨紅磡繞道的高架有蓋行人天橋,連接紅磡站、紅館以東區域和海濱,使市民從紅磡站步行十多分鐘即可直達海濱新地標。 此外,更建議興建行人板道,將尖沙咀海濱長廊與紅磡海濱長廊連成一線,實現維港海濱長廊的連續性,讓市民能夠更順暢地沿海步行,欣賞維港風光。
發展模式與時間表:公私協作的機遇與挑戰
整個項目的建築費用初步估算約為港幣100億至200億元。 發展局傾向採用類似「片區開發」的模式,由市場主導,意味著大部分工程將交由私人市場發展,不涉及大筆公帑。 其中一個考慮方案是交由港鐵公司牽頭,理由是該地涉及多個地底鐵路設施,港鐵公司較為熟悉,在效率上或有優勢。 然而,當局強調目前尚未最終敲定項目落實模式。
時間表方面,當局已從2025年4月29日起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公眾諮詢,以收集各界意見。 目標是在2026年下半年開展相關的法定程序,並爭取在十年內完成第一期發展,主要包括海濱範圍發展、遊艇停泊設施、公眾水上休閒設施、前碼頭用地上的綜合娛樂商業設施以及部分住宅發展。 整個項目(包含第二期,即公共交通交匯處平台及上蓋大樓)預計在12年內全面完工。 當局強調,工程期間將不會影響紅館及紅磡地鐵站的正常營運。
機遇與挑戰:城市更新的雙面刃
紅磡海濱的大型商住發展項目無疑為該區域乃至整個城市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它有潛力將一片目前未能充分發揮其維港景觀優勢的區域,轉變為一個充滿活力的新地標,吸引更多人流、帶動經濟活動,並提供急需的住宅和商業空間。多元化的功能設置,特別是創新的娛樂休閒設施和遊艇旅遊元素,有望提升香港作為國際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並為本地市民提供新的消閒去處。交通樞紐的整合與行人連接的改善,也有助於提升區域的可達性和連通性。
然而,任何大型發展項目都伴隨著挑戰。如何在發展的同時,確保海濱公共空間的最大化和無礙通達性,是公眾普遍關注的焦點。高密度開發可能帶來的交通負荷增加、環境影響以及對周邊社區現有生活模式的衝擊,都需要周詳的規劃與應對措施。特別是引入遊艇停泊設施和高端商業,如何平衡其對公共海濱資源的佔用,並確保其能惠及更廣泛的市民,而非僅服務特定群體,是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此外,建築高度與設計是否能與周邊環境協調,避免對現有維港景觀造成負面影響,也是設計階段需要慎重考慮的因素。項目的實施模式,特別是傾向由私人市場主導,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兼顧公共利益和社會責任,也需要嚴格的監管與平衡。
面向未來:共塑共享的海濱空間
紅磡海濱的蛻變,是香港城市發展進程中的又一個重要註腳。這項大型商住項目的藍圖已經鋪開,它描繪了一個充滿想像與可能性的未來景象。然而,一個成功的海濱發展,不僅在於建築的宏偉與功能的多元,更在於能否真正融入城市肌理,為市民提供可親、可達、可享用的優質公共空間。
公眾諮詢期的設立,為市民提供了一個表達意見、參與規劃的平台。如何集思廣益,在發展潛力釋放與公共福祉保障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將是決定這一項目能否真正成為維港璀璨新地標的關鍵。紅磡海濱的未來,不僅僅是一個建築群的崛起,更是關於我們如何共同塑造和共享維港這片寶貴海濱資源的城市故事。這次發展計劃,如同在維港邊投下的一顆石子,激起的漣漪將深遠影響香港的城市景觀與生活品質,它提醒著我們,每一次的城市更新,都是一次機會,去追問和實現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