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部駁美關稅謊言 嚴正聲明:中美未磋商
一場跨太平洋的羅生門:中國外交部重申未就關稅磋商背後的迷霧
當世界目光聚焦於中美這兩個經濟巨頭之間的貿易摩擦時,一場關於「談判是否存在」的羅生門悄然上演,為本已複雜的局勢再添迷霧。中國外交部日前重申,中美雙方並未就關稅問題進行任何磋商或談判,並敦促美方「不要混淆視聽」。此言一出,與美方,特別是美國總統特朗普聲稱「雙方正在談判,甚至已有會面」的說法大相徑庭,引發外界對真實情況的猜測與分析。這不僅是外交辭令的交鋒,更是雙方在貿易戰背景下,爭奪話語權、塑造國際觀感的縮影。
事實的落差與外交的技巧
根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多次表態,中方堅稱「中美雙方並沒有就關稅問題進行磋商或談判,更談不上達成協議,相關報導都是假消息」。這種堅決否認的態度,不僅來自外交部,商務部發言人也表達了類似立場,強調「目前中美之間未進行任何經貿談判,任何關於中美經貿談判進展的說法都是捕風捉影,沒有事實依據」。 中方認為,關稅戰是由美方發起的,中方的態度是一貫的、明確的:「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對話談判必須是平等、尊重、互惠的」。 中方甚至駁斥了白宮關於雙方高級官員已開始接觸為談判鋪路的消息,重申不會在持續威脅之下進行談判。
然而,與此同時,美國總統特朗普卻堅稱美中正在進行貿易談判,並聲稱雙方甚至舉行了會議。 白宮官員也曾表示本週已進行較低層級的談判,雙方工作人員也通過電話。 美方傳達出的訊息似乎是「一切都在進行中」,甚至有媒體報導稱特朗普政府考慮大幅降低對中國商品的關稅稅率。
這種南轅北轍的說法,讓外界一頭霧水。究竟是誰在說真話?或許,這兩種說法都包含了一部分現實,只是各自選擇了有利於自身立場的角度進行陳述。中方強調的是「就關稅問題」進行「磋商或談判」,可能認為目前任何非正式接觸或技術層面的溝通,都未達到可以稱之為「磋商」或「談判」的正式層級,尤其是在美方仍施加關稅壓力,未能體現平等和尊重的基礎時。而美方可能將任何形式的接觸,包括低層級官員的溝通或工作層面的交流,都視為「談判」的一部分,以對外營造雙方仍在接觸、尋求解決方案的氛圍。
不信任感的蔓延與溝通的障礙
無論事實真相如何,這種公開的說法不一,無疑加劇了中美之間的互不信任。信任是建立任何有效對話和談判的基石,當一方堅決否認而另一方堅稱存在時,這種基本信任便蕩然無存。這不僅使得未來的正式談判更難啟動,即使開始,也可能因為前期溝通的誤解和猜疑而事倍功半。
對於全球經濟而言,中美貿易摩擦的持續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不確定因素。而關於談判狀態的模糊甚至對立的陳述,更是火上澆油。企業難以預測未來的關稅政策,投資決策變得謹慎,全球供應鏈面臨調整壓力。芬太尼問題上的分歧也體現了這種深層次的不信任。中方認為芬太尼是美國自身的問題,並批評美方無視中方善意,對中國加徵芬太尼關稅是典型的霸凌行徑,破壞了雙方在禁毒領域的合作。 這再次凸顯了在缺乏基本信任的情況下,即使在非貿易領域的合作也困難重重。
爭奪話語權的較量
這場「談判羅生門」的背後,也是中美雙方在全球舞台上爭奪話語權的體現。美方通過釋放「正在談判」的訊息,可能旨在向國內外展示其仍在積極尋求解決貿易問題,同時也對中方施加壓力,迫使中方回到談判桌前。特朗普政府可能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既安撫因關稅受損的國內業界和消費者,又能保持對華的強硬姿態。
而中方則通過堅決否認存在正式談判,試圖向外界表明其在原則問題上的堅定立場,即在不平等和不受尊重的前提下,不會屈服於美方的壓力。中方強調對話談判必須是平等、尊重、互惠的,並敦促美方拿出誠意,回到平等對話協商的正確軌道上來。 這也是在向國際社會宣示,中方不是被動應對,而是在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和國際貿易規則。
前路何方:迷霧中的抉擇
中美關於關稅談判狀態的公開分歧,揭示了兩國關係的微妙與複雜。這不僅是貿易層面的衝突,更是戰略互信缺失、體制差異、以及國內政治需求等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在這種迷霧重重的局面下,要找到通往解決方案的道路異常艱難。
短期來看,雙方可能會繼續這種「邊打邊談」或「談而不談」的狀態,通過零星的接觸和公開喊話來測試對方的底線和意圖。長期而言,除非雙方能夠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重建信任,並找到符合各自核心利益的共同點,否則貿易摩擦及其引發的各種羅生門將會持續上演。這不僅考驗著兩國領導人的智慧和決斷,也對全球經濟的穩定與發展構成嚴峻挑戰。在對抗與猜疑的陰影下,尋求務實和建設性的溝通,避免衝突升級,是當前最為迫切的需要。